语文要素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杨晓玲
[导读]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策略的一个重要方向。
        杨晓玲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街道新华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500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策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要充分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需要教师以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宏观的思维整合教学内容,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关键词:语文要素    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策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要充分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需要教师对整单元教材进行研读、分析,准确把握好每个语文要素内部的序列性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宏观的思维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整体推进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怎样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立足整体,解读语文要素和整体设计,落实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立足整体,解读语文要素
        部编教材里的“语文要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关注语文要素,针对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阶梯式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清楚每个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把握好每个语文要素和本册其他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好了,才能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
         二、整体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明晰各个单元要素及其相互的关联后,怎样一步步地落实语文要素呢?作为一线教师,我立足于单元整体,挖掘单元板块联系,创造性组合教材,建构阅读、积累、表达等领域的合力。读懂教材,遵循教材,巧妙整合、开发资源,建构单元内部合力,形成单元教学特色。
        (一)遵循教材,发挥好单篇示例的作用
        读小说,关注故事的情节和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桥》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别是《桥》 里面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衬托出老汉的临危不惧和不徇私情的伟大人格。 这篇微型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我在教学时,紧抓住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句子让学生品读,体会其作用。习得这一方法后,学生便会在同一专题的这组课文中举一反三,为后文《穷人》《在柏林》的学习起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可见, 找准单元课文的重中之重,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本单元教学要点,为此单元后续每一课的教学指明了方法,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会更明确。  
(二) 适当组合,建构单元内部合力
        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模式中,教师应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做到瞻前顾后,对本组课文进行合理重组,课文与口语交际结合、课内与课外整合、阅读与写作融合 等一体化设计。
(1)课文与口语交际结合,形成单元教学特色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既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反驳了对方。这一课和“口语交际.辩论”结合一起教,学生就可以从两小儿的争论不休中清楚“辩论”的方式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依据,使得自己的言论有说服力,对方陈述时,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有效的反驳。课文与口语交际的组合自然过渡,以读促说,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水到渠成,也系统化,更利于对整个单元语文要素的把握。
(2)课内外整合,形成单元教学特色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指引着我们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两者有机衔接起来,在课内外教学资源的建构中扩大视野、丰富积累、发展能力。
        五年级第二单元课文皆选自于我国四大名著。教学这一单元时,我采用课内外整体推进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文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通过借助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主要内容,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课后我开展了“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的读书活动。通过本单元课内外组合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古典名著浓厚的兴趣。诸葛亮足智多谋;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孙悟空神通广大;林黛玉多愁善......学生漫步于我国古典名著长廊,品读精彩故事,熏陶了文化修养。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让学生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阅读能力,受益终身。
        (3)读写融合,形成单元教学特色
        部编教材在编排上特别重视“写作”。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灵活迁移运用到写作中的自我表达,做到学以致用。
        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表达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要点一是题材的选择,即写什么;二是真情流露,即怎样写。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导学生从选文的内容拓展思路。《匆匆》中,朱自清选择日常生活小事写出时光流逝的踪迹;《别了,语文课》一文写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显示出作者对老师、同学和祖国的依恋。从而启发学生,习作的选材应贴近生活,可以选择感触深刻的日常小事或独特的经历来写,这样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这单元里,不少学生选择写“感动”。有了阅读中选材方法的习得,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选择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小事来写。“冬日的早晨,母亲悄悄起床我我煮早餐”,“深夜里母亲踮起脚尖为我盖被子”......题材丰富而细腻。
        二是指导学生学习选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肖复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用具体事例、场景描写等方式表达情感;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学生习得了多种表达方法,真情在笔尖下自然流露,文笔充满了感染力,这样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有个学生写自己在寒冬的夜晚背诵课文口干舌燥,开门想喝水时,看见父亲端着一杯牛奶默默站在门口的情景,情真意切。文中有些片段是这样写的:
        那是个寒冷的夜晚,父亲难得回来。母亲却刚好有事要加班。而我即将考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复习。已是深夜了,我拿本语文资料,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没有一丝困意。念久了,也就累了,渴了。想着出去喝口水再背诵。我猛地一打开房门,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父亲不知何时已经在门外了,手里正端着杯牛奶。只见他眉头紧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父亲见到我也有些惊讶,却没有说话,我也一声不吭,一片寂静,只有隐隐约约传来一两声寒风打在窗户的声音……
        良久,父亲才缓缓地说:“我……我睡不着,看到你房间的灯还亮着,我又没事干,就帮你热了杯牛奶……”说完递给我牛奶,又是一片寂静……              
        我握着那杯早已不热的牛奶,我的心颤动了,也明白了父亲的爱总是不易察觉,但在不经意间,总会流露出来……
    这么感人的文字来自于这个同学真实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融情于事和他的内心独白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真切感受到父爱如山。
        就这样,把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读悟写,读写结合,势必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单元整体教学”改变了教师解读教材的思维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有别于传统课堂。相信,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系统地习得学习方法,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雪.  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小语课堂落地生根. 考试周刊, 2020.5
        [2]黄欣芳. 傅登顺.语文统编教材“一课一得”教学实践路径.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