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谢人铨
[导读] 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人铨
        东莞市横沥东豪学校  广东省 东莞市  523460
        摘要: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应用的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仅被视为两种独立的教学模式,而对于结合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尚无明确的了解。合理地将阅读和写作与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积累写作材料,而不会因写作时缺乏素材而降低作文质量。因此,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合理地使用读写结合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结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密切相关,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做出贡献。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部分,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并积极结合情境教学等方式,教学生阅读有关教学内容的课外书籍。学生将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
        (二)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这可以鼓励学生专注于阅读和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在小学阶段将语文读写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习氛围,使课堂学习更加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可以鼓励学生发展想象力,并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分开,并且没有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价值和好处。关于这一现象,学校也负有一定责任。许多学校仅督促纪律,而忽略了教师对教学概念的指导。教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校似乎并不感兴趣。即使学校将结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教师,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读写结合的应用效果较差
        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又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内在规律,他们才会更好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实际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他们对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从而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积累并记住他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自己的写作有用、语言优美的段落和句子。这个过程反映了教师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的使用,但是应用的效果不太理想。首先,这种应用方法过于依赖学生的自我意识,而学生本身的语文素养也受到限制。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句用法,学生将很难理解文章的本质,因此将大大减少读写结合的效果。这表明,如果教师想更好地利用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就需要深入讨论读写结合的内在规律。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应用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一定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对阅读的投入。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小学生搜集丰富有趣的阅读素材。例如为了加强阅读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情节丰富的读物;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感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语句优美的读物等等。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班级讨论会,讨论学生阅读到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句子以及新学到的字词等等,使学生能够充分沉浸在文章中人物的经历、喜怒哀乐以及优美的场景中,充分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享受。通过为学生的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加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从而用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每篇课文都表达了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思想情感,捕捉作者表达的情绪是学生的主要阅读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阅读本文内容,深刻体现在阅读过程中的感觉,使学生不仅在阅读后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练习增强表达技能,并在写作时展示其逻辑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经历、价值观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相同的阅读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学习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概念,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感受,教师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课文以及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听不懂,老师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额外指导。以《慈母情深》为例,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母亲如何鼓励“我”在非常困难的家庭条件下阅读课外书,为我省钱买书,展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会有一定的感受,他们理解了母亲在文章中的行为。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而学生可以在文章中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回忆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做过的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母亲表示感谢,并赞美母爱。
        (三)优化对阅读理解题型的运用
        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题型。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此类题型仅用于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过于注重分数,这导致了这类题型的优势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实际上,更深入地研究此类题型的教学价值,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素养水平,更好地发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当教师使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他们可以加强对阅读理解题型的应用。首先,教师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本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文中的老屋可以被看作是任何一个人,本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然后,教师将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阐明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教学目标,提出教学问题,以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学习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同时掌握价值即奉献的主题。
        (四)拓展课外阅读素材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学生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学生输入知识、汲取灵感、获得素材的主要渠道。在拓展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去记录素材,即利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将所阅读的文章压缩成一段话。比如《西游记》即可压缩为“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的传奇历险故事”,如果再压缩还可简述为“唐僧取经”。素材从哪里来,这时教师再可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个故事填充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即是素材。比如“八十一难”的内容即是学生可借鉴、欣赏并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作文素材。
        结论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合理地使用读写结合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清楚地理解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晓霞.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才智,2019(24):29.
        [2]陆文.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实践[J].江西教育,2020(2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