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吴水琼
[导读] 小学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时期,对学生后续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
        吴水琼
        新民镇塘底小学,广东 廉江524441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时期,对学生后续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影响。教师愈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如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能力之一,对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该能力培养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提升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应具备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但从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朗读教学未得到有效发展。这对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极大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从小学语文过去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度较低,朗读教学未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的解读上,通过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与主要内容。这种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导致其无法更准确的把握文章情感脉络,降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未认识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作用,没有对朗读教学形成较高的重视度,导致教学水平未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朗读教学时间较少
        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于朗读教学的时间极少,甚至有许多教师忽视朗读教学[1]。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多数教师将其规划到学生的预习内容之一,由学生自行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与自身能力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导致朗读教学目标的未得到有效实现。小学生对朗读预习极为不重视,同时小学生的理解力较低,无法有效把握文章的中情感,导致朗读能力的培养效果极低。
        (三)朗读练习资料有限
        到目前为止教师已逐渐开始提升朗读教学的水平,但就其总体教学水平而言,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用于的朗读练习的资料较少,主要是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严重限制了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点仍存在限制,将朗读内容丰富性降低,影响了学生朗读兴趣的提升,降低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效率。
        (四)教学方法有效性低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有重要影响,朗读教学效果提升差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方法老旧,其有效性极低。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仍是由学生自主进行朗读练习,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以,学生朗读能力仍未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实现效果较差。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对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音、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使学生提高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力。以此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与水平,提升语文朗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提高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基础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为朗读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以寻找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二)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三)安排专门的朗读时间
        为改变朗读练习的时间限制,教师应将朗读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合理的安排朗读时间。首先,教师应利用相应的自学时间,保证学生进行充足的朗读练习。语文教师可用早自习的时间,组织同学进行齐声诵读与自由情感朗读等活动,进行有效的朗读练习。其次,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带领学生朗读更好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与注意力引进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要正确利用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调动学生的主意力,是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既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也成功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寻找合适得朗读资料
        想要促进朗读教学的水平的提升,要保证具有合适的资料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练习。为此,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资料。选择资料应遵循一定原则,提升朗读练习的有效性。乐趣性原则,即要保证朗读资料与小学生的兴趣一致,保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性原则,即要保证朗读资料题材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难度适应原则,即要保证朗读资料内容的难易度符合小学生当前的朗多水平。
        (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情景式朗读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制作相应的背景,营造出合适的朗读情景氛围,提高学生朗读中对情感的把控能力。其次,分角色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情感。最后,朗读比赛。以竞争的方式提升学生朗读水平,促进其朗读能力提升[2]。
        (六)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信心,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形式,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结论:由于教师的忽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始终未得到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始终未得到培养。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朗读将对学习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朗读时间并增加学生的朗读练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静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52.
        [2]耿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