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创造力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陆启章
[导读]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内的基础学科,广受学生及教师的重视。立足现有的教学形式,在扎实数学基础理论之际,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
        陆启章
        肇庆市第四中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000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内的基础学科,广受学生及教师的重视。立足现有的教学形式,在扎实数学基础理论之际,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个性化:方案:数学;创造力
        生活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为了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及学生创造力,所有一线教师都在不懈努力。然而,因学生资质不同,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也大有不同。为此,就需要所有一线数学教育者积极研究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便吸引学生目光,帮助学生改善自身数学学习水准。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初中数学早已把几何与代数整合到统一的教材之中了。于初中生而言,数学学习内容相对抽象,学习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目前,初中学校都是大班授课,一名教师需要同时负责多名学生。部分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头脑反应灵活,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时常认为数学就是自己前进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1]在这种状态下,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案,难免会拉开学生与学生间学习数学的差距。为了彻底突破“群体学习”时造成的差距,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数学学习方案尤为关键,会更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力。
二、应用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创造力的方法
        何为个性化培养方案,完全不等同于“区别对待”,主要就是立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个性化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有效配合的过程,在提高初中生数学学科素养及创造力等方面极具意义。
1.扎实基本功,促进创造力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前提。然而,有了学习兴趣,并不等同于学生就能拥有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教有启发”,学生要做到“学有发展”。例如,在学习“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计算苹果体积。由于苹果形状特殊,学生尝试着应用圆柱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公式、正方体体积公式等进行计算,均无法得出正确的“解”。这时候,就有学生想到了创新型的计算方式,例如可以将苹果削成长方体,分别计算圆柱体与长方体的体积和,这样就可以求出苹果体积了。尽管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却严重损坏了苹果形状,甚至在削苹果的时候,也会导致苹果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在堆积苹果的时候,因为各种缝隙的存在,也会导致其近似值出现偏差,无法精准得出苹果体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鱼缸,在鱼缸中装水,用手势示意学生发言。有学生说:可以先量一量鱼缸中水的深度是多少,然后将苹果放在水中,这样水位就会上升,接着求出水位上升的体积,就可以得出苹果的体积了。[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上升,当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将创新与实际解题时需要的技巧与知识有机整合,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凸显学生个性
        纵观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因个体观念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观念几乎一成不变,只顾着采用统一的“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方法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甚至还会彻底压抑学生发挥个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多的理解与尊重。每一名学生都属于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爱好及认知水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提升学生兴趣,包容学生个体差异,并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便能真正给予学生更合理的教育。

例如,综合学生日常表现,可以为学生划分A层、B层及C层三个层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面对理论性偏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强、数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就要适当设置“拔高”类任务。同时,对于认知水平偏低、理论性不占优势的学生,就可以安排一些难度稍低的任务。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内容时,教师要求A层次学生、B层次学生能将“勾股定理”知识“活学活用”。然而,在指导C层次学生的时候,仅需要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内容,并与这一部分学生进行细致交流,帮助其缓解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负担,并告知其这种教学分层不是“区别对待”,而是要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令其在个性化教学中学有所获,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3.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课堂
        在传统教学时期,教师在授课初中数学知识时,所能应用的资源无非就是数学教材。有些数学知识,经过了教师的多次讲解,学生也能深刻记忆与理解,最终演进成了难点。为此,教师就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施教,将数学知识、图像和视频等有机整合,改变以往枯燥、静态的教学状态,将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令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更具体且动态,以便促进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这样理解起来会更简单一些。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部分知识时,就是就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教学,用大屏幕播放动态的坐标系形成图,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点,以便有效化解教学难点。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形传授数学知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集文字、图片、视频及动画等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找出数学学习规律。课堂上借助平板电脑技术将各小组合作的讨论过程拍摄下来,再传输给其他小组共享学习,拓展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探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学习中,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让每个同学把作图的过程拍成视频,在课堂上大家通过视频互相检查和评价学习过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时间上更加灵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更好地融入,各类学习任务参与度更高,也让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多样。这样的智慧课堂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让老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可以更精准,更合理,更富有成效。
4.注重激励求异思维,培育学生创造力
        学生扎实基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将很多种思维形式进行综合应用。其中,求异思维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来说的,在初中数学教学时,常常会应用求同思维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础概念等。如果缺少求同思维,则不利于学生有效继承前人学习的经验。应用求异思维,就是只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甚至是从事物相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进而激发思维创造力。例如:一个圆柱体高为八厘米,底面半径是七厘米,它的表面积为多少呢?当看到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通过“S表=S侧+S底×2“这个方式进行计算。但是这种方式相对基础,不利于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继续观察与思考,进而推理出“S表=底面周长×(高+半径)”的解答方式。在对比后,发现后一种解题方式明显也要便捷于前一种解题方式,且更能突出创造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若想缩短学生间距离,以及全面提高学生创造力,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案极为可取。个性化教学是培育素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与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所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固有的数学教学思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信息技术构造智慧课堂、小组合作及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推进数学教学任务,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琳.智慧教室环境下初中数学复习课个性化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20(A5).
[2]郭漫丽.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