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伟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一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211
摘要: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该学科的特点为综合性较强,因为该学科教材中不仅包含大量文字信息,还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良好读图能力,通过分析图片中的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因此,注重提升初中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读图教学效率,成为众多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针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能力
引言: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大量文字信息、还包含大量图表内容。地图可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因此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图表当中的地理现象以及事物空间分布,获取相应地理知识,探寻别样地理“风景”。作为新时代初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紧跟课程改革新标准脚步,着重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初中生读图能力现状解析
通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认为,初中地理知识当中地理图表难以理解,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图表中示意图、区域定位图,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情况,可以发现很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会使用地图,部分学生看不懂图表信息,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地图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分析近几年初中地理试卷,可以发现学生读图能力普遍不高,少数学生地理读图能力较差,连图表信息中基本的轮廓图、地形图都难以理解,更不要提通过地图来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地球和地图》这一节知识时,在这一章节中,涉及到有关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等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令初中生头疼不已。枯燥乏味、难度较大的地理地图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处于半猜半做状态,经常会将南美洲错判为非洲,把华北平原误认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极少有学生可以思路清晰的将地图当中的知识正确分析,并正确解答习题。因此,提升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手段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成为关键。培养初中生读图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帮助学生看懂地图,逐步培养学生可以分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有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从地图中探寻别样地理“风景”,才可有效促进学生初中地理读图能力得到改善。
二、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策略
1.夯实读图基础,掌握正确读图方法
学习地理知识,不仅需要理解教材中的大量文字信息,还需要理解教材中各种图片内容,因此需要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教师开展地理知识教学,需要传授学生读图的基本方式,帮助初中生掌握正确读图方法。地理教材中的图片大多带有图例、方向以及比例尺,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理解图片中各个元素的含义,通过观察图例,可以认识图片中的地理事物;通过图中标注的方向可以保证正确读图;通过比例尺可让学生对抽象距离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具体地理“风景”。并且,在初中地理识图教学中,教师还要传授学生分辨不同类型的地图的能力,要让学生清楚不同地图所传达的不同意思,打好读图基础才能逐步提升初中生读图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这一章节知识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中涉及世界的海陆分布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海洋、陆地、七大洲和四大洋三部分。这学习一章节知识时,学生初次接触地图,因此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夯实读图基础。在学习"海陆分布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上什么颜色代表陆地、什么颜色代表海洋,在学生弄清楚以后,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大陆、岛屿和大洲,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地图构建大洲空间方位的能力,在脑中构建出一幅地理“风景”,为后续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夯实基础,也可以促进地理教师顺利开展地理知识教学。
2.提高识图能力,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具备良好识图能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但识图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为提升初中生地理识图能力,首先需要提升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进行教学环节设计,需要注重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识图能力得到提升。在学生自主进行地图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协助工作,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以及良好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改善。
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河流》这一节知识教学时,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清楚中国外流河、内流河水文特征的不同之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识图能力得到提升。地理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识河流以及河流的流向,通过观察地图,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在进行外流区、内流区的区分。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我国的河流主体流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通过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我国的河流主体流向为自西向东,这是由于我国地势造成的,我国地势为西高东低状。通过这一节知识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能力得到提升,帮助学生通过读图在脑海中构建地理“风景”图。
3.培养分析能力,深化理解地理现象
要想学好初中地理知识,除了要掌握基本读图能力,还需要掌握分析地图的能力。读图与析图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读图为析图夯实基础,析图则是读图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分析地图,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规律与联系,让学生拥有深化理解地理现象的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材中,关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吃甜甜的荔枝对不对,这是一种南方水果,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荔枝为什么是南方水果?荔枝在北方是不是无法种植?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知道:荔枝的生长条件需要高温以及充足的雨水,在南亚热带地区(是否应改为“南方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温度为20~30℃,日照和雨水充足,满足荔枝的生长条件。而北方不满足荔枝的生长条件,因此荔枝时南方水果,在北方无法种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对地图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拥有良好读图能力,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基础条件。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注意,通过识图教学,夯实学生读图基础,再不断对学生识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进行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综合能力。通过在读图中探寻地理"风景",辅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杨艺彬.巧借地理图像信息 培养学生解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28):147-148.
[2]袁学生.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