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阙挂漏,精益求精——浅谈高中历史答题失分常见原因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赖海平
[导读] 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深度与难度都有了明显提高。且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也在向应用型、综合型方向过渡。
        赖海平
        广东省开平市风采中学 广东省 开平市 529300
        摘要: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深度与难度都有了明显提高。且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也在向应用型、综合型方向过渡。学生审题不清、答题不够规范、历史知识点掌握不牢固,都影响了学生的答题质量。因此,教师深入分析与归纳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探索、讲评相关解决策略,对于提升高中历史答题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答题失分;常见原因;解决策略。

引言:
        初中历史侧重基础史实的掌握,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只要下功夫记背就能基本保证答题的准确率。但升入高中以后,这些学生却发现高中历史题目与初中历史题目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就选择题而言,题目涉及的因果关联、综合因素更加复杂,对一些重要历史的考察更为全面;其次,就主观题而言,题目的综合性、应用性更强。难度的拔升,造成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难度增加,历史答题准确率下降。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答题失误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误区与困难。

一、高中历史答题失分常见原因
(一)审题失误
1、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是高中历史命题中常见的要素,注重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这也是历史这门学科独有的特色的体现。但不少学生在审题时没有仔细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无法准确地理解题意,自然就造成了答题失误[1]。
        以这道题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之后的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做这道题时粗心马虎,将“唐以后”看作“唐代”,自然就造成了答题失误。
2、关键词
        关键词是除时间限制以外,高中历史题目中最应注意的部分。学生只有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展开对脑海中知识的筛选与应用,才能够保障更高的历史答题准确率。
        以这道题为例: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此道题目中的关键词较多,例如“光荣革命”、“和平渐进方式”、“政治权力转移”、“政治民主化”,对其中一个关键词遗漏,就有可能导致答题失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全面阅读题干、抓牢关键词答题的能力。
3、题干内涵
        历史题目中出现书面语的频率较高,部分学生对这类书面语较为陌生,导致无法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仅凭感觉答题,自然导致答题失分。
        例如: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此题中,“治史”、“史家”都是书面语,意为研究历史、历史学家,部分学生对这些书面语缺乏认识,将“史家治史”理解成历史学家治理社会,错误把握了题目内涵,再加上此题概括性、层次性较强,涉及的历史知识较宽泛,自然造成了不少学生的答题失误。
4、因果关系
        不少历史题目考察的都是学生对于一系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掌握、理解,例如从结果推原因,从原因导结果,等等。此类因果关系尤其多出现于“历史上的政策与法律”、“社会存在的现象与问题”有关的历史题目中,学生如不能对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准确的理解,就会导致解题的失误。另外,不少历史题目对因果关系的考察更为复杂,例如会以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多个维度展开考察,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更高。
        例如: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开端事件是?这道题的设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学生应当进行充分的考虑。
5、漏题
        此类审题失误主要出现于历史主观题的答题中。

历史主观题的问法较为多变,不少题目题干长,先做陈述再设问,题目较多,也有的题目将小问题藏于较长的题干叙述中,这样的情况都可能造成学生漏看问题、漏答问题,此类审题失误在高中历史答题中也较为常见。
(二)答题失误
1、要点不全
        此类答题失误主要是指学生未全面针对题目中的要点作答,导致失分。
        例如:“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此道题实际上就是问废除农奴制的原因,具体可从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等多个角度作答,但学生在答题时往往遗漏了部分要点,造成答题不够全面,自然就导致了失分[2]。
2、答题缺乏层次
        历史答题的步骤、层次是提升得分率的重要要素。多数历史题目在命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部分题目强调时间顺序,如“简述重农抑商政策在秦、汉、唐、宋的发展规律。”;部分题目强调空间顺序,例如涉及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的题目等等。这类题目的步骤、层次皆可作为学生得分的突破口,但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未对这些答题层次进行明显的标出,阅卷教师非常费力才能找明白学生的得分点,也可能导致学生失分。
3、知识点混淆
        知识点混淆也是学生高中历史答题中常见的失分原因。
        例如:“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部分学生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点混淆,尤其是三大改革事件的原因、细节、意义等等,自然就导致了失分。
4、未联系史实
        历史题目答题非常注重史论的结合,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未充分联系史实,造成答题不符合题目标准,论述空洞,缺乏准确性,自然得分也就不高;部分学生答题不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对一些重要概念表述含糊,自然也会造成失分。

二、提升学生高中历史答题准确率的策略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对题目中所蕴含的时间限制、关键词、因果关系等要素进行充分的把握,将这些要素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了解命题人的意图[3]。
        例如,教师在进行与“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题目进行审题能力训练:“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工业的优先,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题干中的“现在”一词,结合题目所给出的内容进行思考,判断出“现在”具体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学生可以从工业、商业、霸权、手工业等关键词中基本推断出此题的“现在”应指的是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就完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审题流程。
        其次,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和习惯。具体而言可从要点全面、抓住关键词、分清层次、表述准确、结合史实、杜绝错别字、卷面整齐等几个方面入手。以要点全面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为学生分组,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步骤、结果、意义四个方面的归纳,在原因和意义上尤其可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便会逐渐培养出从更为全面、更具层次性的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升其历史知识应用能力,自然答题准确率也就高了;以杜绝错别字为例,学生在历史答题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常有发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对这些易写错的字进行强调,例如对《权利法案》,部分学生可能会写成《权力法案》,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题目答题失误的原因较为复杂,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归纳,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答题准确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多种历史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整体的历史学习素养,提升学生的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孔沁刚.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3(11):42-43.
[2]韩月. 高中历史答题规范的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张宗南.浅析高考历史中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1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