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确立与达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沈丽萍
[导读] 一堂好课应有一个好的教学立意已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
        沈丽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临浦镇中  311251
        关键词:教学立意  历史教学 维新变法
        一堂好课应有一个好的教学立意已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教学立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体悟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及其评价。现在以《维新变法运动》为例,浅谈教学立意如何贯穿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始终。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志存高远    
        (一)关注源头——依据课标,找准课与课之间的结合点 ,
        1.细化内容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引着历史教学的方向,如果离开课程标准谈教学立意,那就如同如无本之木。挖掘课程标准是确立教学立意的初始依据。《维新变法运动》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理解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为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语言概述公车上书的概念;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2.能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材料并通过角色体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
3.通过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主要内容的异同发现维新变法的进步之处;
4.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并从中去感悟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身上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2.审视整合教材, 搭建知识骨架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有全局观,更要高屋建瓴。深入研究每个单元主题在教材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思考每个单元之间、每一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找到课与课之间的共性目标,厘清本课教学内容所在专业领域的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和阶段特征,然后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在此长时段中外历史长河中的特点、地位与作用,将整个模块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材编写目录的分析与解读、每个单元的整体性备课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反复推敲与思考,最后凝练出本课的核心观点与主张,以此来统摄全课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和章节目录分析应该把维新变法运动置于 19 世纪末现代化大潮席卷世界的大势和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的大历史视野下加以审视,厘清中国近代屈辱与阵痛、抗争与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近代化史观来看,维新变法是对洋务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也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一个分水岭,开始向近代政治文明的转变。
 (二)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
         “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入手,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从而找到历史教育的基点。?
        笔者认为维新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内核”是思想解放、爱国创新、责任担当。在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问题:维新变法对今天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能够从120年前的那场改革中感悟到些什么?我们又将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将改革进行到底?使学生能够深入比较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改革,在深深的历史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以生为本——分析学情,找准教育与成长的契合点   
         教学立意应从学情出发,要切实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明确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分析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盲点和疑点,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的难点和易错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出发,来确定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资料的补充、教学手段和策略的选择,以便于让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达到因材施教,因材立意。   
        《维新变法运动》一课学生认为谭嗣同明明可以和康有为、梁启超一样有机会逃跑,却偏偏要选择一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牺牲不值得。我设计如下问题“他为什么笑?笑什么? 彰显了谭嗣同怎样的人格”学生回答后小结:他应该是对“贼”强烈鄙视的嘲笑和视死如归的壮笑及无力回天的苦笑,谭嗣同以流血牺牲唤起民族觉醒,感受到近代史所赋予国人的使命感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身上责任和担当的大丈夫精神,理解维新变法过程之艰辛,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真正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
(四)与时俱进——追踪史学动态,找准教学与研究的创新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开拓历史视野。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追踪学术界新的史学前沿,更新学科思想,深化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为教学立意提高视角和方法,可以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接着说”,找出自己的创新点;也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教材中描述是: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利益……”,学生通过一些影视片中对慈禧评价“祸国殃民、心狠手辣”的老顽固、老妖婆。我们应运用更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重新探讨慈禧的身份,并且着眼于晚清的政治结构。“如果说,慈禧太后是一个顽固派首领,那么历时30多年的洋务新政何以开展?维新变法何以进行103 天?两年零三个月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又何以启动,而且比之百日维新有过之而无不及呢?”①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紧跟教学立意  
        确立教学立意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呢?《戊戌变法》一课我围绕着“维新变法”一个“变”字展开——为什么要变法?怎样变法?变到怎么样程度?变法的结局怎样?变法的作用和启示”这一主线,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回到历史现场,再现历史抉择。
        (一) 重组知识结构,建构课堂逻辑  
        所谓课堂逻辑,是指课堂教学的展开顺序。历史课堂教学以过去的事为基础,过去发生 的事有其自身的“逻辑”,即事情的演变顺序、因果关系,教材一般以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的顺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这是教材思路,总感觉意犹未尽,缺少了历史真正的韵味,如何重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呈现顺序,使课堂呈现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审美结构。


        《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课课堂导入从观看视频《辉煌中国》中片段穿越到120年前1898年戊戌年,用倒叙的方式先让学生看戊戌变法的视频短片——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出示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疑惑,接着根据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变法、哪些人参与变法、变法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诱之于趣,发之于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 解读历史概念,发展历史思维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务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与概括。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材料来构建和体现,最终呈现在历史文本中的就是这特定的历史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概念是对厚重历史的一种精炼解读,抓住概念,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的越深刻,就越容易帮助学生建构起对历史脉络和阶段性特征的宏观认知。
        《维新变法运动》一课中核心概念就是“维新变法”,它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两个概念之间相同和不同点?“维新变法”与之前已经学过的概念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三)创设历史情境,凸显历史魅力
        历史学科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为了给遥远的历史知识以温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 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抉择,获取“了解之同情”的学史方法。对历史现象人物做出价值评判和同情之理解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立意。
        (一)公车上书——签还是不签?
        假如你也是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面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这份请愿书,你是签还是不签呢?请说明理由。特别提醒:清朝规定严禁士人上书干预政治。
        (二)戊戌变法——支持还是反对?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来袭,请同学们分别扮演下面五个角色:光绪帝、顽固派、准备科考的读书人、实业家、八旗兵,站在不同的阶层说说是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变法,请说明理由。
        (三)变法失败——中国路在何方?
        戊戌变法失败了,更多的国人陷入了迷茫。假如你是清政府中的官员、普通的国内爱国人士、出国留学的进步青年,此时你们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四)加强史料运用,体悟历史味道  
        在历史学习中,史实起着基础和载体的作用,离开了史实的历史学习,所谓的情感只能是无病呻吟或空洞说教,所谓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就缺乏了根基。因此,教学立意的达成需要丰富的史实。
        变法虽然失败了,是不是说等于说戊戌变法就失去了意义呢?
        材料一:世界各国的改革和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包括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翻译国外书籍,传播西方新的制度,让中国底层百姓都初步认识到西方的制度优越性,一时间社会上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实行机器生产,大力支持发展民族工商业。
        材料四: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通过丰富详实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出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突破“变法之深远”这一难点。
        三、课堂总结延伸——升华教学立意
        恰到好处的课堂总结能将课堂上的知识串成线、织成网,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启发智慧,升华教学立意。在本课的教学总结延伸环节,笔者做了如下安排:我出示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根源、序幕、发展、高潮、结局、影响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把具体的内容进行填写,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有清晰的线索。
        在课堂小结之后,我还进行了课堂延伸,设计了一个“现实连线”: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国之兴亡,我之责任。我们该怎样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却留给了学生无尽的思索,使整堂课的课堂宽带和深度得以延伸。
        四、教学过程反思——回归教学立意  
        回顾这一备课的历程,让我认识到:教学立意的确立要依据课标要求要把具体的历史课题放置在一个总体历史坐标上加以考量,从历史的宏阔处探寻,要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基础上去剖析史实,联系现实,学会从宏观上把控一节课。教学程序的推进、导读材料的剪裁、探究活动的展开紧紧围绕教学立意展开,可以让我们在备课中避免被大量繁琐的知识牵着鼻子走,懂得如何取舍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和内容,能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运用历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突出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让历史教学更加彰显其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①《灵魂的追问——关于历史教学丰富性、批判性和之本性的思考》李惠军历史教学2015年第6期
②《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1
③《戊戌变法真相》邢超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9
④《晚晴二十年》 马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