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德之手 与音同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秦令飞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美术这一类素质课程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成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重点
        秦令飞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美术这一类素质课程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成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了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力度,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涵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携手德育伴随着学生成长,和音乐同行。本文从小学音乐教学切入,发掘音乐中的德育元素,融合德育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定位,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影响作用,应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和谐、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音乐课堂中除了收获到知识与技能,还要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教师要结合德育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人生,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德育成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一、小学音乐与德育结合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多以儿歌、民歌为主,总体来说比较贴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生活,它明快的旋律、优美的音色,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放大深化这种音乐教学的作用、影响,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人品质与道德,唤醒自己内心丰满的欲望,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每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在学习、鉴赏音乐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这个角度分析,音乐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重合点较多,而且,音乐是一门具有感染力的学科,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2.1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德育意识,基于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分析其中的德育因素,明确每堂课的德育重点和目标。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显性素材是指具有明显德育内容的歌曲或歌谣,比如:《国旗国旗真美丽》、《颂祖国》、《劳动最光荣》、《新年好》、《一对好朋友》等等,隐形素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不太明显,需要教师主动去挖掘理解,通过其创作环境、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情感找到其中的德育内涵或哲理,比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大海摇篮》、《快乐的啰嗦》、《小红帽》等歌曲,其中的《小红帽》是学生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描述了聪明勇敢的小红帽智斗大灰狼,勇救外婆的故事,其歌曲也是欢快、活泼,教师可以以故事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然后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形成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良好品质。
        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要先了解所教授歌曲的作者,将作者的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相结合,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奠定学生学习歌曲的基础,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框架构建[1]。优秀的歌曲往往能经受历史的考验,展现丰厚的文化意蕴与民族气节。

对很多音乐家而言,歌曲就是他们人生的浓缩,比如贝多芬、肖邦、聂耳等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凸显德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歌曲前先理解作者的人生,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作品,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2.2整合归纳丰富德育内容
        小学音乐教学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形式和方式比较多样,有唱歌教学还有鉴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易于德育渗透,在实际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歌曲特点、教学大纲明确这节课所要教授的课型,并掌握课型的运用特点,有针对性的将德育融入到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所包含内容比较丰富,题材繁多,风格多样,婉转优美的旋律和活泼有趣的歌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可以让学生知道朋友的含义,了解友情的珍贵,知道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并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德行,在有故事原型展开的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艺术形象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歌曲之间的距离;在识谱教学、练耳教学、乐理教学、视唱教学时,教师要强调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逐渐学习音乐语言、表达音乐情感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主动性的参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情怀产生熏陶和感染,加强学生的体验[2]。而且小学音乐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爱国情怀的德育教育,关于爱国教育的歌曲素材也比较多,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欣赏歌曲《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藏族民歌中响亮欢快的不同特点,体验藏族人民与我们相通的感情,感受藏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投身于精彩的音乐世界,净化学生的心灵。
        2.3引导学生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所教授的音乐具有多样性和世界性,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因为教材的编排结合了学生学习情况,所以其中的通俗音乐所占的比重较大,通俗音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娱乐性、宣泄性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乐教师教学的难度,有很多教师认为通俗音乐和传统经典音乐风格差距过大,不应带动音乐课堂上,但是学生处于社会当中,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一些通俗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无法避免它,既然无法避免,不如让学生学习积极的通俗音乐,引导学生正面学习方向。
        教师要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德育引领学生正确对待通俗音乐,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放松学生的心灵,发泄学生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也会有心事,但由于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直接坦露自己的心绪,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谈、一起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了解本阶段学生喜欢的歌曲风格或类型,然后挑选和教学内容、目标比较接近的通俗音乐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讨论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意识,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一个人的道德涵养要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更加重要、珍贵,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携手德育教育,用音乐伴随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构建良好的舞台,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占国.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外企业家,2020(15):209.
[2]黄春杏. 以乐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北方音乐,2020(20):248-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