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音乐课堂如何通过舞蹈提升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艾思
[导读] 在音乐课堂上,通过舞蹈更好感受歌唱课的歌词、情感内容;通过舞蹈编创,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器乐课变得的更加通俗易懂
        艾思
        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广东省东莞市523000
        摘要:在音乐课堂上,通过舞蹈更好感受歌唱课的歌词、情感内容;通过舞蹈编创,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器乐课变得的更加通俗易懂;通过舞蹈教学将民族人文历史内容更好的讲述给学生。找寻低年级更适合音乐课堂的舞蹈动作,将课堂效率能够得到的提升。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课堂、教学手段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感性的,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实践才能够掌握,而舞蹈艺术的教学方法和目地大致与之相同。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直观而互动性强的舞蹈非常适合在音乐课上作为教学手段出现,因此我认为将舞蹈带到音乐课堂,是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学段的音乐课堂效率的。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好舞蹈这一手段,结合听觉与视觉,让学生更加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入职的音乐老师,借着这篇文章,想谈谈我的观点。
一、用舞蹈助力唱歌课。
        (一)我认为用舞蹈能够使得歌词记忆在课堂变得简单。低年段学生识字少,在歌唱课上认识歌词方面可能会有困难,对于识字量不够的低龄学生而言,歌词的记忆成为了学习音乐的一个小障碍,如果能够将歌词变为生动形象的动作,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例如歌曲《放牛歌》中的“笛儿轻轻吹”“骑着牛儿蹚着水”等短句,设计两个不同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歌词,还了解了吹奏笛子的动作和蹚水的意思。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歌词内容引起学习的兴趣再到模仿来切身感受。
        (二)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感受音乐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学习《粉刷匠》这首歌曲时,首先老师带入粉刷匠这个角色,跟同学表演一个粉刷匠的工作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用模仿粉刷匠的挥舞刷子样子,做出对应歌曲情绪的表情,根据节拍在空中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动作理解音乐,感受歌曲内容的情绪流动,还能够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三)通过编创音乐当中的舞蹈动作,发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想象,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在学习《可爱的小象》时,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歌曲内容后,用自己的舞蹈动作来尝试表达所听到的内容,在编创之前分组讨论,表演之后分组点评,培养学生的欣赏他人,点评他人的能力。进行编创教学之前对于歌曲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找到可以发挥舞蹈表演的部分,根据音乐内容编排适合的动作,可以选择为学生作示范表演,也可以指导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模仿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了解歌词意思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提高学生模仿能力和了解音乐情感如何表达。
        二、用舞蹈艺术提升欣赏课的魅力。
        (一)在器乐欣赏教学中借助舞蹈艺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欣赏一段乐曲时,反复倾听会让低年级的学生觉得枯燥失去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便可以用舞蹈带动听觉进行二次欣赏,边听音乐边跟随舞蹈动作律动表现乐曲当中的节奏、速度,不同的乐器还可以分角色表演,激发学生体验乐曲情绪的热情,让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的状态,促使学生投入音乐的世界。例如在学习管弦乐曲《调皮的小闹钟》时,在聆听一首管弦乐曲时,一年级的同学很容易分心,教师如果在聆听时加入的简单动作,带领学生将自己表现为一个小闹钟,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乐曲可以想象成一个可爱的小闹钟在等待主人的苏醒,学生很容易就能跟上故事的发展,也能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距离,更加容易理解管弦乐中的不同音色的作用。


        (二)舞蹈在歌唱类欣赏课上也能发挥其作用,在教师的带领下将整个故事进行动作创造,编排成一个音乐小剧场。例如《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很多学生都能够唱出来,在欣赏时容易先入为主停留在表面的聆听上,这首歌曲的唱腔跟念白十分接近,此时教师可以用采蘑菇简单的一伸一回动作带领学生念歌词,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再用面目表情跟随歌曲情绪变化,让学生能够从动作中感受音乐。在歌曲后半段“噻箩箩哩噻箩箩哩噻”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你认为这里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你认为什么样的动作可以表达你的情绪’,展开联想自己做出喜欢的动作,是发挥学生编排能力和自主想象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用舞蹈在课堂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与音乐相辅相成,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一方法在民族音乐中更能发挥其作用。利用舞蹈在课堂中更加直接的创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情境。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单独讲述历史文化不如将民族的特色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师生的互动,而舞蹈在创建教学情境中能够发挥其视觉作用,更加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热情开朗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欣赏《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曲目属于傣族歌曲,可以为学生展示几个傣族舞蹈的经典动作,如正面起伏、旁边起伏、孔雀手等,随音乐表演。此时再跟学生讲述傣族的相关文化知识,例如:傣族舞蹈为何喜爱表现孔雀?是因为傣族生态环境适合孔雀生存,二当地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聪颖,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对它有很崇敬的感情。其次傣族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是由于傣族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傣族又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是水哺育的当地的人民,加深了人民对水的感情。相关的知识结合舞蹈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人文的同时,理解歌曲中具有当地特色的情感。
        四,利用舞蹈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而低年级课堂由于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年龄较小,需要更为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如何通过舞蹈律动结合音乐,欣赏与聆听,视觉与听觉得出更为贴近低年级学段的身心发展阶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掌握简单的律动规律,从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曲时,可以先向学生描绘草原的景色,以及让学生联想自己在草原上,体会蓝天白云的场景,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让身体去感受歌曲的起伏,这时老师带领同学用舞蹈动作模仿草原人民骑马的动作,放羊的动作,站在草原王远方的动作,在舞蹈中体会民族歌曲的律动感,了解草原人民的心境,理解歌曲含义。音乐的感知能力是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的基础能力,学生内心对于音乐的感觉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结果,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能够提升课堂效率,为将来中高年级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怎么样的舞蹈动作更适合低年段的音乐课堂呢?用上肢动作配以简单的下肢律动更为适合,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少儿舞蹈基本舞蹈手势和步伐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灵敏性以及表现力的。低年段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在于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例如动物的模仿,雪花雨水等自然动态的模仿,汽车火车行进的模仿等,以及能够与其他人互动的动作,例如拍手,挽手,背靠背,碰脚等。课堂舞蹈教学要考虑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实践,配合歌曲,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并能够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用审美的眼观看待其他同学。
        音乐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更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培养,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是能够奠定基础。舞蹈是一种方法,当然还会有其他方法可以利用,综合考虑,将各个方法结合起来,将每一堂音乐课发挥到极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一个音乐教师对于课堂的终身追求。





参考文献:
[1]邰方,孙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