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峻峰
广西玉林市 博白县那卜镇初级中学 537614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与教育事业中,形成了新兴互联网+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基础,简化课堂,增加课堂趣味性元素。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背景入手,分析“互联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探究并给出几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策略
【正文】当下,互联网技术已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生活进入了互联网+智能时代。在新课程改革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互联网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形成新兴的教育理念模式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理念的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其价值和意义总结来讲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理念,丰富学生眼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产生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由于课程教材内容的单调乏味,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厌倦心理。教师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图画、动画等形式来进行呈现,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元化学习,在丰富学生知识眼界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2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使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化。
教师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一改传统只能按教材内容死板教学的模式,通过多元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课堂趣味元素,减少理论知识的单调无趣,利用学生喜爱的模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优化方法
2.1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知识内容和素材会聚的大平台,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一改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教学素材、内容不足或者单一的缺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从全国各地的教学素材中挑选,对课程教材内容不断补充,从多方位、多角度备课。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微博、微信、时事论坛等平台,挑选当下活跃的案例和人物素材,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章节时,教师单纯依靠课程教材就会显得单薄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选取当下备受关注的中国梦热点问题,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现,培养学生爱国、强国的情感。通过教学,让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树立个人梦想,会聚伟大中国梦。
2.2借助互联网技术,使课堂充满趣味元素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主要以枯燥的说教背诵为主,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添加趣味性元素于课堂中,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新新型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趣味教学。该节课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为“促进民族团结”,二为“维护祖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可以选取有关民族团结的优秀纪录片和图片,让同学在其中感受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力量,培养中华儿女一家亲的理念。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素材故事,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讨论,营造积极参加、快乐学习的氛围。
1.3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情景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课本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景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我的毕业季》-“多彩的职业”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知识教授,进而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营造不同生活职业环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学生在自身生活基础上,亲身感受自己所扮演的职业,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平台,组织学生网络参与,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展现自己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上传自己的学习作品,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教师可以上传精心设计的微视频课程,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不在拘束于单纯的课堂教学。
【结束语】综上所述,将“互联网+”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能够善于和创新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D].导师:衣华鹏;高喜真.鲁东大学,2020.
[2]李金国.立德树人视域下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追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19:7.
[3]文珊.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D].导师:陈文惠.福建师范大学,2018.
[4]沈明辉.“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探析[J].时代教育,2016,(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