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项丽莺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项丽莺
        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5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思政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本文就乡村振兴与思政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堂,思政实践教学为乡村振兴助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   思政实践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堂,思政实践教学可以大有作为,为乡村振兴助力。
        一、以往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
        思政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时期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 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
        社会实践作为“第三堂课”,对于学生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学生而言,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假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最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学校课堂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勤劳、奉献、合作等良好的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现有的建设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严、创新不够等不少问题。
        1、对“三农”认识多有空白
        先看2份调研数据:
        数据1:大学生就业意向远离农村。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但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乡村工作。一份宁波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73.3%选择非省会城市,16.7%选择省会城市,6.7%选择直辖市,3.3%选择县级市,没有人选择去乡村和农村”
        数据2: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足。调查显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概况及其意义”的同学占37.33%,“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及意义”的同学占46.67,“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占16%。从了解的途径来看,主要通过新闻媒体(84.76%)、思政课(66.33%)、实体宣传(横幅、宣传栏等)(47.33%)、学校会议(36%)、报刊书籍(27.67%)。
        中央第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2004年至2021年又连续十八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95后00后的很多大学生对“三农”的认识近乎空白,所以到农村去调研实践是国情教育的最好方式。
        2、暑期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
        暑期实践目的通过对社会实践具体内容的调研,能够在思想上、理论上获得有益的启迪。十多年来,我校的大多数的暑期实践都是下乡,深入农村做各方面的调查:如农村宗教信仰调研,农村教育状况调查,农村食品安全调研,农村养老状况调查,农村五水共治考察,村官访谈,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考察等,就是让学生们对浙江的农村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在农村建设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据本人的观察,发现不少同学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当作是到农村一游,有的只是为了完成本次的实践任务,很少触动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情怀。今后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多一分追求真理的坦诚,少一点急功近利的计较也是不可少的功课。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思政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1、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深入解读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些思想若是只在思政课堂上纯理论式地讲解,让同学们去了解国家的“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学生似懂非懂。通过社会实践,利用实践与活动构建起大学生与乡村的直接联系,实现大学生亲身接触乡村、客观了解乡村,学生们得以在掌握理论的同时,用眼、用耳、用心去直观了解“三农”、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是什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到乡村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了解乡村振兴的缘由、意义及目标蓝图。深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前景,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接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坚定的认同者、拥护者、倡导者和支持者。
        2、依托思政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
        最是情怀出本心,出乎本心的情怀,不虚、不私、不妄,无矫饰、无扭捏、无作态,举手投足间,便是真情流露。梁漱溟先生曾说:“情怀能激励人最深沉的力量。一个人有了情怀,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有发自心底的爱。”乡村振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具备深厚的爱情怀支撑,才能建立投身乡村的现实需要与情感自觉。
        农村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沃土,让学生明白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停留在概念化、抽象化层面,而要使之具体化,让爱农情怀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做新时代有实力、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人。引导大学生们立足专业知识,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访谈调研、亲身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接受锻炼、献言献策,在实践活动中既“识国情”又“做实事”。
        3、让“思政课”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走出校园,走向农村,让思政课堂“动”起来。

带着问题走出校园到广阔的农村去,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走入街坊邻居的闲谈中,零距离感受农村的生态良好,景色优美,宜人宜居,美丽乡村是如何建起来的,是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去探索振兴乡村文化之路,去寻找建设美丽乡村经济的答案:如何立足农村发展大产业。
        回归课堂理论教学,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带着问题深入农村,带着答案返回课堂,回到理论中,回到经典中去,回到原著中去,在短暂的“行走”中 学会思考,用实践中体验到的、感悟到的去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维度。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入脑、入心、化行。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思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索出有效路径, 把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思政实践教学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思政实践,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大大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促使更多青年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坚定的认同者、拥护者、倡导者和支持者。
        1、用红色旅游场景创新思政实践教学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殷切嘱托和希望。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近些年来,一些人打着所谓的“重评历史”的幌子,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抹黑英雄,诋毁革命领袖,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决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
         这几年来,全国各省红色资源触手可及,通过种种规划,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有力新活力,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渐入佳境,景区打造“沉浸式讲解”“沉浸式课堂”“沉浸式展馆”等新场景,不断创新演绎红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感和获得感,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通过红色之旅,让大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传、在传中做”,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深刻诠释不忘初心。
        用红色旅游场景创新思政实践教学,在路上学习历史、感受历史与在教室里学习历史有什么不同?平面的革命历史,通过行走、旅游变得立体化,使读者感觉上更接近历史真实故事,对国家命运、社会的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2、走进乡村讲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这是我们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广袤的乡村不仅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者。
         走进乡村,同学们才能深刻理解,文化不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把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好,还要不断地发扬光大。通过提倡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活态的乡土文化,保存文化基因,守护文化根脉。讲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
         只有走进农村,大学生才能在发现了解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且用大学生所长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适应、相融合;明白怎样才是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以尊重理解乡村农民为前提,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促进乡村发展理想的重构。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中重农事、家为本、尊尚礼、和邻里、勤持家等道德诉求和价值观念,激励勤读力耕、诚实守信、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孝老爱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人文品质和行为选择基础上,以乡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样相、村落格局、民居建筑等为载体,以潜移默化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乡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发挥其聚人心、化群众、淳民风的现实功能,夯实乡土文化的底蕴,塑造乡土文化的尊严,推进乡土文化的自觉自醒。由此,促进农民对于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助力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抓手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如何把文化元素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把文化元素融入吃、穿、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让文化真正扎根于乡村旅游,采取“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模式,积极产生叠加效应,促进村民增产增收,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3、走入田间地头讲好美丽乡村经济故事
        思政实践引导学生只有走进乡村,才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乡村如何通过塑颜、强基、铸魂,让曾经一度衰落的乡村再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活力。不仅有美丽乡村,更有美丽乡村经济。以浙江为例:通过治污,唤回了绿水清塘;通过种植,扩大了青山绿地;通过拆改和垃圾分类,改造了人居条件;全域性纵深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行动,呈现出全域美丽;通过保护历史文脉,留住美丽乡愁。以此打好“美丽经济”的环境基础。
        思政实践引导学生走进农村了解美丽环境是如何孕育出美丽的现代农业经济: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培育一批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特色村,大力展观光农业,如:美丽的乡村旅游经济、美丽的乡村文创经济、美丽的乡土美食经济、美丽的农村电商经济等等。
        学生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明白,在新时代,农村经济美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乡村振兴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杨茂义,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J】
          2018年第12期总第193期 p206
        【2】张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
        《轻工科技》【J】 2020年第36卷第8期, P.129-131
        【3】王慧姝 张洪玮,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3  【4】潘铎印;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中国旅游报2019-08-14
        【5】李梅,姚碧玲;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研究——以金华地区高校为例
        《高等教育》【J】,2019 年 6 月第 52 期,P.138-140
        【6】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光明日报2021-0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