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陈润容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越来越快,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是以,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也越来越看重,但这不免让许多学习困难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
        陈润容
        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第二小学  广东省 台山市 52922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越来越快,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是以,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也越来越看重,但这不免让许多学习困难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习成绩无法达到理想,尤其是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期间难免会产生差生般的自卑心理。为此,针对此现象本文重点阐述了此类学生内在自卑心理的产生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案。
关键词:自卑心理;学生;教育

引言: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压力难免会增大。面对更高层次的学习强度,学习成绩仍然提不上去就会产生所谓的心理自卑。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大自身因素导致,也与教育工作者的课堂言语,家长的日常生活教育密不可分。对此,我们要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与开导教育。
一、自卑心理的成因
        对于当代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自卑心理的产生因素来自多方面。正常情况下,只有少数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天生,大多数学生的自卑心理是后天的形成,这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论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提出协助学生应对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改善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等策略,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1]。
(一)自身因素
        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小学生对这个世界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的开始,由较为感性的认知开始转变为较为理性客观的认知的重要时期。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一种理性认知的开始,所以这也是一个十分不成熟的阶段,所以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自我的评价也只是一个开始的不成熟阶段,对外界的些许评价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这个时期他们对自我评价的来源百分之八十是来自于老师的评价,小伙伴的看法以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的夸赞批评。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怯懦自私等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心理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2]。
    1、心理方面
        过多的负面评价是导致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因素,这种负面评价往往来源于学生课堂表现不好,例如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回答错误,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批评,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朋友小伙伴的玩耍缺席等等。这种负面的评价言语最容易给处于此阶段心理不成熟的小学生一些自卑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什么都做不好,讨人厌,学习差的差生,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甚至看不到希望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爱好。觉得周围的老师伙伴亲人都瞧不起自己,逐渐变得不爱说话变得内向,心理敏感脆弱经不起打击,心理自卑就显而易见。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自卑感、有意无意的语言暴力、消极的社交态度等都会导致孩子心理自卑。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克服负面情绪,给孩子恰当的赞美,帮助孩子打造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使他们远离自卑[3]。
    2、生理方面
        随着小孩子逐渐成长,审美意识也开始产生,对自己的外表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而这时,亲戚长辈的一些评价,例如,谁家小孩长得十分秀气水灵,谁家女儿儿子长的很好看都会小学生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而最为重要的是班级同学的课下议论,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审美意识只是有所形成但并不成熟,对真正的美丑还无法分辨,然而课后的议论,某个男生很高某个女生很白,某某长得又矮又胖很丑,这是最为直接的心理影响。而且大部分心理不成熟的学生面对当事人并不会伪装而是直接的嘲讽,孤立。这无疑是对孩子心理自卑产生的最大因素,同龄人的评价总是最容易被放大化。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走路畏缩甚至不敢抬头直视人的目光。从而产生心理自卑。
    3、智力因素
        中国人百谈不厌的一个话题就是孩子的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先天的家庭基因有很大关系,而学生的学生生涯的重心便是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也最易受老师家长同伴对自己学习成绩评价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下,如若长时期处于消极低落的情绪下,小学生不免会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则会导致自闭。思想方面不如别的学生深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方式不够敏捷等等诸多方面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消极进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4、承受能力方面
        处于小学生阶段的这群孩子承受能力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强大,相反,这一时期的他们都心理以及思维还尚未成熟,承受能力也是较为脆弱的。因为处于这一初成熟阶段的小学生认知能力还很弱,对很多食物还无法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对于别人的评价也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对于失败和挫折也不能正确对待并为此找寻正确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小学生怎样克服自卑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老师家长朋友的无心之举或许就是小学生心理自卑的一根导火线,对于这种现象并非不可以规避,所以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心理思想引导和关系鼓励,建立小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老师正确引导
        最大程度上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是成正比的吗?是的,不仅是因为有兴趣才会学的好,也是因为学的好才会更有学下去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兴趣从何而来呢?老师的夸奖,优秀的成绩都可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老师的喜爱优异的成绩也是学生避免自卑心理的好方法。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创造出促进学生学习的表现机会。对于课文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自己亲自探究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
        老师要适当建立鼓励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励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健康教育引导避免心理自卑的一再发生。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的心理自卑发生,小学生时期的孩子对于老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不可避免的。
(二)学生自我的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自己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例如耳聋的贝多芬战胜了自我的缺陷成为一代乐圣,海伦凯勒也是战胜自我瘫痪缺陷成为一代伟人。让学生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找寻问题原因并正确解决也是避免心理自卑的这一良好方法。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增强自信心的最强有力的方法,对自我进行适当的心理补偿也是科学意义上心理学的一大克服自信心缺失和心理自卑的方法。
结束语:
        在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是学生心理自卑最易产生的时期,对于学生的心智逐渐开始成熟,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开始形成,自我的评价开始初现雏形。为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引导与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小学生的心理自卑要靠放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微.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策略[J].广西教育,2020(38).
[2]闫春霞.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甘肃教育,2020(14).
[3]高永凤.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父母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交际,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