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高三备考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黄绮霞
[导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观念,对历史发展进行整体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
        黄绮霞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400
        摘要: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观念,对历史发展进行整体的、理性的、客观的认识。高三是学生的重要阶段,不仅面临着强大的高考压力,同时对于前期的知识点也需要认真总结分析和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夯实,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性发展,同时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考试发挥。本文针对高三历史的学习特点以及高考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深度学习下的唯物史观教育优化模式。
关键词:唯物史观;备考策略

引言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唯物史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这两个方面。在唯物史观教学中,学生需要依据课本内容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同时要在历史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让历史成为提高自身认识的有效平台,为个人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随着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地实施,高中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学生的认知教育以及理论成绩,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提升,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总体而言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提高唯物史观素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全新型人才[1]。
一、高三历史唯物史观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唯物史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知识在系统编排的同时也会为教学的开展留足一定的思维空间。但是在教学的时候,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实施都流于表面,无法从更为专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维训练。简言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将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的整理和传授上,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在教学环节的把控中教师依据备课、上课和反思这三个基本过程。这些过程蕴含着教学的智慧和策略。教师只有充分具备科学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的要求,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探究策略。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越发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学也不再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虽然必要的手段已经为教师所掌握,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则成为横亘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可见,要想突破教学的片面性,就需要在唯物史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培养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在解答“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这道习题时,就应该主动克服知识的个体化,从整体上对比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区别,以及其他党派主导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强化对题目的理解[2]。
二、基于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备考策略
(一)强化思想认知,重视唯物史观
        高三历史备考是相较于浅层学学习提出的概念,更加注重对原有知识理论的深入分析以及探讨,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进一步的利用知识进行拓展。在当前的学界普遍认为人们学习过程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以及创造五个层面,浅层学习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两个层面,而深度学习则是认知水平的提升,可以应用知识评分析其中的优势及弊端,并为下一步的应用和学习创造应用技巧。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是思维的高阶提升,同时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也更具积极性意义。随着我国历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在日新月异的创新,改变了传统历史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理解能力,因此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不单单是要学生对现有的书本内容及和理解,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于创新,需要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另外当前的高中生成长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所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进行知识整合,体现时代的发展优势,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提出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3]。


(二)基于唯物史观,提高知识系统性
        要想学好历史知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利用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生发对知识内容的个体感受,强化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解读。为此,在学习中,应该以唯物史观为主轴让学生在了解时间脉络的基础上,有效把握唯物史观视角,让学生在一条纵轴上能够对历史进行整体的把握,强化教学内容的持续性。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有清晰的概念。复杂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而呈现出清晰的轮廓,这样就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充分借助时序意识,减轻教学的负担,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课程教学的内容[4]。比如说,对于题目“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中,需要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深度优先,因此,通过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掌握,可以将政治学内容与历史进行融合,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有更深刻地认知,对于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置问题冲突,解决具体问题
        传统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更加强调学生加强对书本中知识点的记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解释的现象,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认知失衡,高三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纪,他们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强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样的特点,设置认知唯物史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建议高三历史教师在导学阶段为学生花费心思进行设计,唯物史观导学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兴趣引导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动力[5]。比如说,讲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对于历史的认知与构建,需要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审视历史带来的变革与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合历史案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也较复杂,很多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应用创新,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智库,不再以知识传授、理论验证和演示实验作为唯一的教学程序,而是通过整合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的备课阶段应该注重新知识与脑知识的有效搭接,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对唯物史观知识进行简单的预习,同时学生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但是其中必然有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班级内不进行讨论,让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他人不同交角度的思考路径。最后教师要将学生的所有意见和想法进行收集整合,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的与旧知识进行关联,这样的唯物史观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6]。比如说,对于题目“生产力公式题”“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等,都浓缩了唯物史观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援引相关典型例题与案例,加深学生对于唯物史观的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对历史进行系统化的教学,重点突出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在时空关系中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实现高效备考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军刚. 运用唯物史观素养指导高三历史复习备考[J]. 新课程,2020(11):132.
[2] 陈阿音.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2019(99):126-127.
[3] 冒素琴.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复习教学设计[J]. 中学教学参考,2020(12):19-20.
[4] 乐春林. 高三历史备考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 读写算,2019(17):204.
[5] 张敏.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三历史备考的有效性探索[J].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8,000 (003):P.46-48.
[6] 竭蔚.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以全国卷试题为例[J]. 考试周刊,2019(19):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