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坚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广东省 东莞市 523077
摘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分层走班制日益走向中学并得以推广,对于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总结了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年级管理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的教师提供指导。
关键词:初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在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极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并且在随后的三百年时间内,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非常主流的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班级制授课制度的弊端逐渐开始显现了出来,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呈现出差异化。而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所以基于当前的背景下,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分层走班制度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分层走班制模式的解读
从目前国内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分层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根据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如快班和慢班。另外一种就是依据学生当前现有的发展情况以及潜力,依据学生的单科学习能力,采用走班制的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在前一种班级中,行政班和教学班是统一的,但是在后面一种教学模式中,行政班和教学班是没有分离的,一般都是将几个行政班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分层的学科需要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教室上课,没有分层的学科,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行政班的方式依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层。
我校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实践、探索分层走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因为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和基础更加整齐,教师教学更加便利。另外不同学科进行分组,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展。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确定分层科目和时间→召开学生会和家长会进→进行学生分层意愿调查→进行分层参考成绩统计→确定初步的分层名单→确定分层名单并在行政班公布→实施分层教学。
二、初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年级管理策略
(一)分层走班模式的探索:多种模式,灵活应用
在分层走班制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呢?这是很多学校都需要面对并处理的问题,层数是不是分得越细越好呢?假设一个走班单元是五个班,那么各个层次单元应该分成几个班?在教学实践,本校年级管理人员通过实践、总结和探索,我们认为不是分得越细越好,尤其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层比较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缺乏榜样,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我校主要是采取A一B一C分层方式,促使整个学生整体形成了三个层次,但层与层之间的边界不是很明显,梯度较小,利于激发学生挑战自己的决心,为了消除学生固有的自卑心理,我们有意识地将C层定为优生层、B层为中等生层、A层为提高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接受到更适合自身的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辅导、评价。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培优、托底、促中”的措施全方位的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实现较大的进步。
(二)分层走班教学的动态管理:关注变化,定期调整
另外我校在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时,采取了动态管理的管理的方式。也就是保留了原来行政班的制度,只是在分层科目学习上,学生需要去不同的教学班上课。在分层的过程中,通过定期降层和递进的方式进行调整。层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比如学习吃力的话,可以降层;学习进步比较显著的话就可以上调。调整的时间不宜过短,避免学生在适应同学和老师的过程中,无法稳定学习状态。同样调整的周期也不宜过短,从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一学期的表现情况,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调整的比例为班级人数的10%~15%。另外初三毕业班不宜进行调整。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备课组确定调整细则→备课组拟定调整名单并报年级→年级确定名单→备课组公布确定后名单并实施教学。
(三)分层走班教学的范围和时机:基于发展,保障需求
是不是初中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到底哪些科目比较适合分层教学,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需要对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在决定进行分层教学。而不同学科,实行分层走班教学的时机也不相同。比如说数学,学生成绩差异十分悬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报了奥数培训班、比如英语,有的学生父母从小对孩子实施双语教育,导致了一小部分的学生提前抢跑,如果不在初一就开始进行分层,极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优秀群体过少,早早分层就容易导致B层或者C层教学班,缺乏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语文,虽然学生成绩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学生生活经验以及视野都差不多,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都比较相同,因此不分层,在行政班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比如数学可以在开学两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英语可以在半个学期时继续泥泞封层教学,这种分层方式也有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四)分层教学的师资:因“层”而定,因“师”而异
相比传统的行政班制度,开展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会更高。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学科学习层次也比较高,因此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要求也就越高。学习层次低的层,学生的主动性也比较差,课堂的专注度和持久性也比较低,这就需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因此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对与教师任教安排来说,也不一定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C层次教学班,在安排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特点。比如说我校有一些年轻的英语老师,对于英语语言能力把握能力很强,对话题理解更加新颖,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让这些老师来带C班,效果也非常不错。数学C层,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竞赛指导能力。另外备课组组需要根据教师特点设置教学安排,尽量不要让不同的老师跨层兼课,从而分散教师的精力,造成C层强不起来的情况。
(五)分层走班教学的施教:明晰目标,有的放矢
在分层教学的施教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要清晰,对于共同的教育目标也要清楚,基于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进行分层备课。针对所在层次学生的,设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内容,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不同的作业联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促使各个科目的教学针对性更强。
在教学中,对于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采取以“放”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对A层的学生主要是采取以“扶”为主的教学策略,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另外A层次的学生差异性相比C、B层更加明显,教学时需要对于表演较好的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和期待。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走班制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符合新课改精神,虽然分层走班制实施比较繁琐和困难,但是只要是分析了学生学情,找准教学定位,进行合理规划,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分层走班制一定将更好的“走”向明天。
参考文献
[1]张丰.积极稳妥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改革[J].浙江教学研究,2017:3-6.
[2]王丹.论析分层走班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0(9):36-37.
[3]白延刚,段利云.初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0(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