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裕
广东省肇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幼儿园) 广东肇庆 526040
摘要:听障儿童因为听觉受损,在听说系统方面难以建立正常的“言语链”,直接导致了语言学习的困难。科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的缺失对听障儿童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运动技能及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等都带来了严重影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下颌、唇、舌等口部发音器官的参与,而听障儿童的听力缺陷影响了其口部运动功能,导致运动功能受限。以游戏为主导的游戏教学模式,植根于游戏为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结合游戏进行口部运动训练,能充分发挥听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其语言发展。本文简析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现状,结合本人的实践,探究在言语矫治课程口部运动训练中运用游戏教学的有效模式,希望能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游戏教学;口部运动;康复教学
引言
在我国的残疾儿童中,听障儿童占据了很大部分,提升其语言能力,辅助其走向社会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言语矫治课程在促进残健融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国的言语矫治课程存在起步晚,起点低,设备设施不完善,总体教学形式偏向于医学手段的现象。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既不易被听障儿童所接受,也成为许多家长和康复教师的困扰,放眼全局,游戏教学已在多个领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将游戏教学模式运用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教学中,尤其是在言语矫治课程的口部运动训练中,是一项新考验。
一、康复教学的现状
1、学习氛围枯燥
听力障碍使听障儿童较难自然感知语言,对其来说,有声语言的学习并非主动行为,要想其主动学习语言,必须激发学习兴趣。但现今很多康复机构开展的康复训练,仍然以康复教师讲解,听障儿童重复为主,他们被迫参与进教师设置的模式中。课堂氛围单调,听障儿童的学习情绪低沉,难以充分理解练习内容,直接造成了训练效能的低下,这种不良情况在口部运动的训练中尤为突出。
2、难以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解的语言数量和程度直接决定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健听儿童相同,听障儿童形成有声语言的第一步,也是从理解语言开始的。受自身条件限制,听障儿童无法理解某种语言或语言行为表达的意义。旧有的讲解式教学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听障儿童无法形成对语言的个人理解能力,下一步的表达训练也难以开展,采用游戏教学模式,结合语境可促进语言的理解。
3、自我反馈系统难以建立
听障儿童往往在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存在问题,他们与健听儿童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语言训练,教师重复的纠正每个音,反复的训练每个口部发音器官,却忽略了让其自主去感知发音及口部器官的特性,难以建立自我听觉反馈。游戏为主导的教学把趣味和多感官融合,可丰富儿童的直观感受。
4、忽视沟通与交流
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是听障儿童康复的最终目标,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词语的数量,采取了“字一词一句”的训练方式,忽略了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听障儿童无法在实际场景下运用语言。如此单一机械的模式使他们或鹦鹉学舌,或重复单一,语言运用生硬,而游戏教学模式更具有生活化与实用性。
二、口部运动训练游戏教学的有效模式
1、游戏合理设立,在游戏中提升能力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原有的康复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个体的个性发展。康复教师在设计口部运动游戏方案时,应着重考虑游戏设置的合理性,使得游戏紧密结合训练目标,让其在游戏中得到训练。
唇部肌群和发音息息相关,是口部运动训练的基础。个体不同,唇肌力的大小也有差异,为此制订了《糖果瓶》和《爱就亲亲你》等多个游戏活动。《糖果瓶》用制作好的纸质容器,让听障儿童嘟嘴圆唇,将纸瓶挂在嘴上,通过不同的纸瓶数量和维持的时间提升唇肌力。在游戏中,需要根据水平的不同,准备不同重量的糖果瓶,对能力水平由低至高的儿童,选择由轻到重的糖果瓶进行训练。对部分无法自主完成嘟唇运动的个体,借助更多的工具或手法进行辅助。当听障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嘟唇能力时,导入《爱就亲亲你》游戏活动,准备家庭成员的图片,在嘴唇上涂抹有色唇膏,鼓励“亲一亲”。借助唇膏留下的图像,直观观察嘟唇的幅度,助于其有意控制唇部开合。此游戏出自日常生活,并且考虑到了个体间的横向差异和能力水平的适应性,循序渐进,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2、分解细节与步骤,在游戏中思考与探索
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中,使其自发养成发声的习惯及其重要。和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的自尊心较弱,因此在设置游戏活动时,需精心考量每个细节,将每个细节落到实处,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发声的成就感和使用语言的乐趣,激发训练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舌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矫治干预中,训练目标为舌尖下舔颌、舌尖上舔唇以及舌尖的上下交替运动。我将这个目标包含的三个部分进行细化,针对性的设置了《甜甜的蛋糕1》《甜甜的蛋糕2》以及《蛋糕大比拼》三个游戏活动。《甜甜的蛋糕1》和《甜甜的蛋糕2》游戏借助压舌板、咬胶、蛋糕模型等工具,分别训练了舌尖向下舔至下颌中部、舌尖上舔至唇中部两个方面的舌部运动;最后的《蛋糕大比拼》游戏将舌部运动综合,引入了一定的竞争性。三个游戏环环相扣,逐步开发听障儿童的潜能,最后的竞争游戏气氛活跃,教师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自信心和参与意识。让这种达成感成为听障儿童持续训练的动力,提升训练效果。
3、轻松愉悦玩游戏,开心快乐促训练
传统的言语矫治干预教学中,实施方式通常为教师主导的仿说训练,教学方式以单纯重复为主,容易令听障儿童产生烦躁、厌学的情绪。虽然游戏教学法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问题,但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氛围的营造,仍容易陷入无趣的教学氛围中。
在设置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调动听障儿童的全部感官,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他们观察模仿能力、探究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综合提升。在下颔训练游戏中,《软软硬硬的脸》通过听障儿童对教师一般状态和咬紧状态时的面部触摸,借助触觉辅助理解咬肌松紧;《狮子叫》通过打开下颔同时发出的叫声,与《嘘》中闭合下颔的声音对比,使其对下颌的开合有直观感悟。这样的游戏符合儿童生性活泼的年龄特征,既可以打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能提高听障儿童的参与意识,更有助于他们各项能力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游戏教学能有效作用于听障儿童的口部运动,促进他们发展口部肌群力量、提高口部运动器官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其清晰流畅的发音,发展语言提供帮助,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我与同事共同编制汇总了《口部运动诱导游戏汇编》及相关课题。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种起源国外的教学方法,如何与中国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匹配,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作为长期作战在一线的特教康复人员,一方面需要广泛阅读,积极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教学实践,以最大的耐心积极听取听障儿童的反馈,并基于反馈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模式,为他们健康发展,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靖,谭丽金,黄美貌,蔡娟.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0):145-146.
[2]张靖,韦新艳,韦娟,罗明,黄美貌.表面肌电图评估脑瘫儿童口部运动训练康复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34(12):1267-1272.
[3]张靖,谢朝德,朱璇,黄美貌,谭丽金.口部运动训练在儿童构音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