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宋绍卫
[导读]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其是否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不败起到决定作用。
        宋绍卫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其是否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不败起到决定作用。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任务显得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研究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效措施,以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提升措施
        
        
        前言: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对高校来说,是强有力的发展契机。假设将这一契机牢牢抓住,则可以高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同时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也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多数高校课程设置模块过于简单。经历学习、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简单的授课模式,不利于课程的衔接;其次,课程设置缺乏探索和课程研究模块,高校教育的创新突破,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和实践尝试的阶段,只有把探索思考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发展,课程的设置也应如此;再次,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缺乏深层活力,多数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型课程讲师直接照搬现成经验技术,他们自身缺乏创新的能力,面对学生的创意,缺乏临场实践指导。因此,高校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大学生就业精神。
        1.2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而言,其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就业教育的引导者为教师,基于当今发展现状,大部分教师在肩负就业教育任务时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一,就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模糊,缺乏统一规范性的教学大纲,导致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精准把握;二,就业教育具有一定的高实践性,而如今大部分教师自身的就业实践经历匮乏,同时就业指导训练不足,进而使得无法深入理解部分专业术语,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纸上谈兵,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最终使得学生非常厌倦失去兴趣。
        1.3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活动的认识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结合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方面的教育,学校的就业部门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不能以正确的就业观来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陷人了迷茫之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择,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对策
        2.1将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要想使思政教育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高校对思政教育和就业工作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将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这需要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展开对就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并积极与思想政治教师做好沟通,针对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展开思政教学,只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政教育的职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工作,也能起到促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借助两者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会改变课程理论性过强的弊端,使课程的实用性更强,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2.2优化课程体系
        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必须举行就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全面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适当增加课程安排,重视就业课程教育,将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事实求是的进行分析指导,充分融入到学生实际工作中。淘宝、京东、微信和支付宝已全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络专家门诊、网课学习也逐渐普及,但互联网+目前仍然主要应用在第三产业。大学的文理工课程和教学实践都应积极主动地向互联网+渗透,探索增设新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目前,有的大学只给参加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报销一些差旅费,课程改革或改进力度不够。
        2.3全面培养就业型师资队伍
        高校教育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高质量、新鲜活力、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才能驱动就业教育的内在活力。由于高校就业教育具有先进性、创新性以及有效性。因此,教师队伍的组建既需要专业的高级技术讲师,又需要一线企业在职科研人员的参与和引导,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讲师,结合就业创业情况及时进行灵活性指导,所以,高校的创新教育需要来自学校专职教师和社会企业的兼职技术骨干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实质性升级,为全体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助力,有助于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有序进行。
        2.4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就业能力的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及保障功能。利用就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学术和技术竞赛,参与创新技术项目、商业模拟操作和产业化可行项目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产学研结合。
        大学生就业实践平台有多种,如创新实验室、众创空间、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实训中心等。在就业教育中,不同的模式之间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模拟实验室和大学生实训中心重视学生参与实践和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园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开展科学研究;而大学生创业基地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识别能力,在实践应用创业理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建设和管理实践平台的过程是一项规模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应对实验基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便保障实践基地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运行;还要求高校在就业教育中,对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和完善。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应将自身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成功的基石,看清社会就业的走向和需求,不盲目的选择就业,端正就业观念,脚踏实地的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信,锻炼自己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来面对这个社会的风吹雨打,锻炼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谋生多出一条大道。学校要在适当的时候起到适当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并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所学。
        参考文献:
        [1]余佩媛,姚伟华.就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07):22-26.
        [2]张艳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未来与发展,2016(11):45-49.
        [3]毛霞,王韵.基于高校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4):17-19,22.
        [4]唐小玲.应用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D].衡阳:南华大学,2014.
        [5]黄凌云.面向福州自贸区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课程及学科知识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4):89-93.
        [6]吴淑梅,陈双双.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开发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35(003):149-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