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伟
湛江市遂溪县第一中学 广东 湛江 524300
摘要:随着新时代社会迅猛发展和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进行的社会资源开发,需遵循“适宜性、多样性、发展性、共生性”原则。二是发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旅游资源等都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资源,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如何提升教师开发社会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内容。四是强调要形成协同开发与共享的局面。
关键词:整合社会资源;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前言:社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而存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如江河湖海、矿产、森林等资源不一样,社会资源“必须经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社会无论有多少特色、具备多少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那也只能称之为资源丰富,并不代表社会资源丰富,只有当地教师加以开发和利用,走进课堂,贴近学生,才能让那些沉睡的资源“活”过来,发挥其社会资源真正的作用。
一、整合社会资源对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离不开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教学方式做支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识的对社会具有思政教学功能的社会资源进行开发,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充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贴近,能更好的实现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2.推动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改革
在进行社会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明白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将课程管理分为国家课程、社会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进行管理,本研究的社会资源开发是将社会资源开发同校本社会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强调课程意识、核心素养意识的变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础上进行社会资源的开发,首先就要变革传统的‘三维目标’体系,将思维从‘三维目标’体系中跳脱出来,尽管‘三维目标’突破了‘两基’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桎梏,但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
二、整合社会资源对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1.整合社会资源对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中学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整合社会资源对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并非“拿来即用”,在确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后,依托于教材,结合社会实际进行社会资源开发。“社会资源的开发应当把学生的学习同学校生活、学校文化结合起来”,“社会资源的开发强调学生获得自己所理解的、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知识”。整合社会资源对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时,开发者应在遵循适宜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共生性原则。
学科之间不再是独立的存在,每一个学科都是学校教学的构成部分,各学科之间要相互协作,教师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迁移,由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努力追求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理想局面。
2.培育社会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
首先,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追问课改本质,转变对社会资源的认识。
思政课教师要将偶然性的、经验性的、无意识的利用社会资源的个人“自发”行为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改变按照新课程改革既定的规范角色——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机械式操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去探寻改革的本质,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去发掘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
其次,做开发社会资源的有心人,担起宣传、弘扬社会优势资源和优秀文化的使命。可以看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政课社会资源开发的主体并不是单一,而是多主体共存。但是教师是社会资源开发的直接和重要的主体也是不争事实,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一个开发社会资源的有心人,在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自觉肩负起传承社会文化、宣传社会特色的职责,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掘社会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大效用。
3.加强教师对社会资源获取能力
社会性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社会性社会资源都适合于高中思政课教学,也并不是所有社会性社会资源都值得开发利用,对于不适合于思政课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社会性社会资源,或者是开发利用价值较小的社会性社会资源就需要进行筛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课社会性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
首先,要具备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所选取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契合教学内容以及是否具实施条件。
其次,还要掌握社会性社会资源如何收集、如何分析及处置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地考察走访、到当图书馆查阅有关社会文化的书籍等渠道,收集、分析、筛选运用社会性社会资源。
4.提升核心素养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社会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社会性社会资源整合和能力。思政课社会性社会资源具有存在形态多样性、分布零散性等特征,该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性社会资源存在或者呈现的方式、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进入简单的将社会性社会资源进行堆砌,为开发而开发的误区,从而迷失了进行思政课社会性社会资源开发的方向,甚至于违背核心素养培养的初衷。
5.增强社会资源共享意识
从开发社会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理解,就是要学会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能发掘资源的最大效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已经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协同开发、资源共享才能共赢,思政课社会资源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开发主体必须树立协同开发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性社会资源开发,应当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在社会资源开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沟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更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统筹整个地区的教育教学力量进行社会资源开发,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进行社会性社会资源开发,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开发者的广度能够得到最大拓展,地区社会资源开发的深度更深。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师来自把不同社会,对该社会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更加熟悉,更容易挖掘到蕴藏在这些资源背后的教育价值,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社会资源开发,有充足的经费做保障,在社会性社会资源开发时,教师、专家等最为缺乏的也就是经费支持。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很多方案和想法就不易落地,社会资源开发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社会资源开发具有经费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东天.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研究[J].学苑教育,2021(06):31-32.
[2]卯富民. 高中思政课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思考[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李想定.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