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延龙
郑州科技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 郑州454600
摘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我国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时代中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而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则要求群众注重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坚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依然存在问题,这就要求在新时代中综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社会现状、实践需求、继承为基础来落实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再提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一、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本情况的探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快速发展,而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还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每一位公民都承担起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一开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民间传承的,并在民间散落和发展,虽然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受到了良好保护,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多样化的宣传途径,而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未能发挥出现代化技术利用优势。一般情况下,优秀传统文化会采用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传承形式,该种传承形式不仅受众面积较小,还会受到发展空间上的限制。与此同时,被传承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创新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因为信息获取存在不对称的问题,对于一些有着浓厚兴趣并且有志向的潜在继承人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很难落实把时代气息和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相互融合[1]。
二、针对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可行性对策的探究
(一)采用现代技术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注重采用现代技术,当前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的采用能够促使各行业有各种发展机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善于采用互联网技术,落实优化创新。像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对各种互联网软件的应用逐渐普遍,微信、QQ、微博等,我们就可以合理地采用微信平台来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立官方微信,并开通公众号,每天安排人员编写信息,并完成推送,在内容的选取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学生介绍本地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应注重采用全新的编译形式,利用全新视角,并融入视频、音乐、图片等,以此展现出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推广、传承以及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让观看的受众能够唤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广大受众择善而从[2]。
落实其余各方面的支持来构建文化传承平台,给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群提供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的场所,实现坚持以网络为关键载体来互动交流,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发展空间,促进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当作观念和新的创意产品推广,在这一背景下各种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将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的限制。
(二)整合多样资源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后,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文化发展和继承有可能会面临着挑战和制约,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作中是否落实采用兼收并蓄的手段,从而迎合社会的发展,顺应发展的潮流,将直接决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落实继承和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主体,而对于非遗活态的理想传承方式是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进一步落实创新发展,为了确保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发挥出自身各项职能。要求政府文化主管机构和文化馆推动,并要求社会各界关注。对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并意识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各种社会组织、企业团体中体现出其渲染力和正能量,推动自身的创业发展。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要善于把握时机,对自身资源有效整合,并落实提供给社会发展,通过这种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拓展传播范围,并实现把其反哺于有着文化需求的相关企业中[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各种商机,我们应善于挖掘资源,实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形式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出现了各种老字号。对于老字号来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高超的技艺、工艺,其中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而且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都是能够始终定格在社会中的,经久不衰,具有较强感染力,所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发展中要深入挖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
(三)注重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注重坚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关键指导,全面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全面、细致的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舶来品,能够顺利地在我国把理念转变成为现实,我们也能够得出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与此同时,在新时期中还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挖掘现代基因。我国共产党有的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实现领导了我国人民创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将会全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相互融合。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要全面挖掘传统文化的各种优秀基因,实现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寻找历史文化根基。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但是一定要始终立足于本民族发展,具有坚定的发展立场,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避免完全照搬,要善于吸收有益成分[4]。
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新时代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沉淀了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同时还能体现出我国的繁荣昌盛。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文化资源。所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就要求在利用先进理念指导的背景下,采用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看待各种文化,积极拓展传播途径和手段,发挥出现代化技术利用优势,综合多样资源,以此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素香,孙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05):84~88.
[2]张丽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与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47~48.
[3]沈芬.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杭州(我们),2017(06):20~24.
[4]梅潇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原因探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7):147~148..
牛延龙(1984.2—),男,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科技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快递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马寨经济开发区想学院路一号郑州科技学院;邮编:454600
课题名称:“商场剧场+”模式在河南传统地方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路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21-ZZJH-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