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夫森
沛县五段镇中心小学 江苏 徐州 221638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抽象性、丰富性、庞杂性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与掌握知识过程中,容易出现“黑熊掰玉米”的情况,“学一块,丢一块”,不成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展开阅读教学活动,以此通过思维导图的图文并茂的独特结构和知识链接特点,促进教师阅读教学的变革,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展示阅读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前言:
思维导图作为引导思维的图形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应用,可以清晰学生的思路、调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锻造学生阅读思绪,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可以达成拓展学生阅读知识视域的目标。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准用图、图文展示、自主绘图,取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效,展示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目标,展示思维导图的应用成效。
一、精准应用图,调起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精准地应用,使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维导图对阅读知识梳理,所带来的极大便利,使学生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精准科学的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展开有效阅读知识的理解。
如,在《燕子》教学时,学生在朗读阅读文本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燕子形状的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第一段开始,进行文章思路的捋顺:当学生读第一句“一身乌黑的羽毛”,教师就在小燕子形状的导图中,画出羽毛,并在空白处写下“黑色的羽毛”,当学生读到“轻快有力的翅膀”使,教师就在翅膀的旁边写下“轻快有力”文章接下去描写了小燕子在春天回来的场景,在天空中飞翔的场景、在水面飞扬的场景,在电线上休息的场景,教师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将这些场景描写的重要词汇,填写在画好的小燕子导图中,完成对这篇阅读文章的线索以及结构的认知,奠定深层次理解的基础。
二、图文展示图,训练思维
小学语文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在学生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图文展示思维导图,锻造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思维能力,以此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产生极大的兴趣,并通过应用体验,感受阅读乐趣,启迪思维发展。
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体验过程中,领略个性化的思维导图阅读所带来的新奇体验,极大程度激发学生阅读参与能力,构建完成的阅读知识体系。
如,在《蟋蟀的住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视频,将蟋蟀生活习性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开阅读的同时,依据教师的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展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模式来描写蟋蟀建造家否认过程?”“文章以蟋蟀的住宅为中心写了哪斜内容?”“作者是如何展开观察的?”“你是怎样理解蟋蟀建造自己的家的过程的?”“我们应当从哪些角度认识蟋蟀?”学生通过这样的理解,轻松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理解清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的回答,建构图文并茂的知识体系,呈现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
三、自主绘制图,拓展视域
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有效性,是教师阅读教学活动标准,在引导阅读学习中的学生自主绘制图方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思维展示,拓展阅读视域起积极作用。思维导图作为大脑活动的展示,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所要学习的阅读知识脉络清晰地掌握,还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右脑智力,使学生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阅读教学时,应当利用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完成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结果展示的任务,呈现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养成条理阅读良好习惯。
如,在《宇宙生命之谜》教学时,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完成课文的阅读,然后再自行绘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表,表达说明顺序,呈现文章思路。学生通过这样的绘制过程,教师应注重通过思维导图绘制的思维模式加以引导,并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绘制形状各异的、丰富多姿的思维导图,还可以是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自己设计形状,让学生按照思维模式全新展示,以此表现对这篇文章的深层次理解。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图形加以干预,使学生在宽松范围中,自主完成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并通过思维导图,将这篇文章的阅读内容完整、系统呈现出来,展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通过这样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完善学生阅读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的同时,有效拓展阅读视域。
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理解阅读知识的能力,在让学生感受应用魅力的同时,达成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小学阶段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应在精准用图基础上,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应用图文展示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导图,有效实现拓展视域的目标,展示思维导图法的应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豆文霞.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1(5):83-84.
[2]刘漫漫.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散文百家,202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