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小学生暴力倾向是指小学生在情绪上波动起伏比较大,不善于把握自身的情绪,容易与对方发生争执、斗殴、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小学生暴力倾向的产生引起了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暴力倾向的现象日益恶劣,当前对小学生暴力倾向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着今后品格的发展。针对小学生暴力倾向产生原因的调查和解决策略的分析,不仅能够加强社会各界的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而且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暴力;暴力倾向
前言:暴力倾向是指是一种人失常个性所为,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通常遇事动辄武力,对他人进行施暴或者语言攻击。暴力倾向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极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日后人格的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引起高度重视,疏导缓解小学生暴力倾向,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生暴力倾向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基础的社会组成部分之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结构的稳定、幸福指数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日后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形成。[]1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为了给自己的子女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整天忙于自身的工作,将大多数时间耗在出差、应酬等。往往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缺少了有效的沟通方法,孩子在成长中不可缺少家长的陪伴,有时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阐述出来,家长却拿着这样做都是为了子女好的说词为自己的辩解。于是二者之间日渐产生深厚的矛盾,导致小学生产生了暴力倾向现象。受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家长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只注重结果。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犯错误,家长肆意打骂孩子,一味地用言语贬低孩子,对教育孩子方面往往缺乏了细心、耐心。一旦教育未达到预想效果,就动辄使用家庭暴力,这都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示范,认为使用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及在现阶段家庭教育溺爱的程度逐渐加深,尽管当今“赏识教育”、“爱的教育”的旗帜依旧昂扬不到,在多数人看来,父母、祖辈对子女这种爱是天经地义的,导致了一些家长盲目的爱,并不讲求教育的方法。有时爸爸、妈妈在管孩子的时候,长辈会当面袒护。因此学生在拥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时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后果导致小学生扭曲价值观,加重了暴力倾向的产生。
2.学校因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有安全意识的教师,绝对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由此可见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措施是特别重要的。然而在一些学校在管理措施上并没有完善。发现小学生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随意拿走、毁坏他人物品。经常给同伴起外号、造谣污蔑、讽刺挖苦,有时在情绪高涨时,会直接动手打人或者挑唆不许和某个同学一同玩耍。学校教师没有运用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计划的指导,而使小学生变本加厉产生暴力倾向,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无视校规的存在。在脱离教师看管时,大多数小学生解放天性,情绪处于激动时,难免会发生肢体摩擦。暴力事件的发生与学校安全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门卫、后勤等管理不善,全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高使制度执行度低,产生恶劣的攻击行为。
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衍生了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些矛盾在教育领域中也随之表现出来。
比如笔者在教育实习中发现学生出现购买含有暴力因素的游戏卡片的现象,在每套卡片仅有存在少数“金卡”,于是为了拥有“金卡”掀起疯狂购买卡片的热潮,导致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有时为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偷取、抢夺的手段,成为暴力倾向的导火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网络则是一把双刃剑,随着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到来,小学生很早就踏入了网络世界,大量的凶杀、枪战游戏等暴力行为在大众传媒上司空见惯,成为小学生业余娱乐项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心智不够成熟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在虚拟的网络中只会按部就班的模仿,被网络中新奇的暴力信息蒙蔽了双眼,冲昏了头脑,更有甚者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被游戏或者某一部分的动画片画面所吸引,因而凶残的画面在幼小心灵埋下了暴力倾向的种子,将这种暴力倾向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造成难以收场的局面。
二.解决小学生暴力倾向的策略
1.家长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在当今社会父母只过度的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要多花费时间陪伴子女,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多和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不但能提高道德践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升华亲子之间的情感。[]2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思缜密比较敏感,当父母双方吵架时使用侮辱性语言和动用暴力行为会进行模仿。第一,家长应该处理好家庭之间的矛盾、避免当孩子面前争吵,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和谐充满爱的氛围。第二,在孩子面前应该使用文明语言,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三,在孩子受到挫折后,父母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指责和谩骂。第四,忙于工作的同时,切记不要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发现日常行为中出现暴力倾向,应及时疏导,矫正孩子的暴力行为。只要把握以上四点要求,不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预防了小学生暴力倾向的产生。
2.学校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学校是学生受教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的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防止小学生暴力倾向的产生的重要性。首先,校级领导及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思想觉悟和个人管理能力素质。定期规定开展思想教育主题活动,如:国旗下演讲、班会等。其次,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暴力倾向问题,学校要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例如在开展班会时播放有关抑制暴力倾向的纪录片,以正面宣传为主,塑造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小学生远离暴力倾向。最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学校在各个角落安装监控摄像头,派请教师时刻监控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若发现小学生具有暴力倾向,可通过监控设备与学生对话或者到达现场立刻叫停,随后了解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批评,及时止损。
3.社会上应采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针对小学生暴力行为屡屡发生的现实状况。首先,教育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惩戒力度。对于一些学生触犯学校规定,向他人实施暴力倾向要严肃处理,将惩罚结果公示大家,因此达到以此为戒的效果。[]3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适当的给予教师权力。用具体的条文对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明确的规定,细化教师教育管理权,让教师敢管理、善管理,进而推动了校园内暴力防范机制。最后。要加强学校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到学校,建立防治小学生暴力行为督查小组,组织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商业活动的监管,可以与工商管理部门强强联手,若是出现危害学生的商业活动及时进行处罚。
三.结语
小学生暴力倾向的现象的发生,产生了深远的危害。不但影响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暴力倾向的原因错综复杂,防治小学生暴力倾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各界为了预防小学生暴力倾向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努力。虽然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地消除小学生暴力倾向的现象,但是逐渐降低了暴力现象的数量。在新时代,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内化的方式,追本溯源,找出关键影响当前小学生暴力倾向产生的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帅.初中学生欺凌问题的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18.
[2]刘琳.小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李静.论中小学暴力行为及预防[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