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孟庆玲
[导读] 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艰巨使命,是引导舆论先锋的重要阵地。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和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是国家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
        孟庆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艰巨使命,是引导舆论先锋的重要阵地。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和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是国家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以大庆 “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其他学校课程建设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地域文化
引言 “课程思政” 概念的提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符合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教学载体与教学内容的束缚,通过创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形式的育人格局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协同效应渠道,为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各门课程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试图唤醒青年一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感。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016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与此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人文学科,蕴含大量的文化元素,而文化又常常体现了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能培养学生的知、情、意,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是高校隐形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跨文化能力提升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得英语类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外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客观了解和剖析西方世界优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近些年,公共外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译英改革已经鲜明地体现了外语教育对“中国情怀”的重视。高校应与时俱进,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尽快更新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育人的具体目标与要求。教材编写中应明确课程预期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把课程承载的价值理念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章节的教学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教师有章可循。
2.创新教学内容  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其课文选材哲理深厚,具有经典作品的感染力和思辨力,对学生的价值观能起到显著引领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并能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异域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3.改善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课堂讲授中要采取启发引导探究的方法,展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寻找合适的人物,发自内心地表达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避免了价值观的直接灌输。 “故事化”方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学生的认同建构,让青年一代真正地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同时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以及思考回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教学参与度。通过演讲、辩论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明确德育要点,实现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是获得更好的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尝试 。
4.有意识地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高校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先进的榜样激励学生,以光荣的传统教育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其生活学习的环境,热爱当地的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秉承勤奋踏实的北大荒精神培养样了一批批实干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扎根于农场垦区,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建设发光发热。自2003年举校整体搬迁到大庆,自强不息的“铁人精神”也同时注入了农大人的血脉,其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将影响着代莘莘学子。
        以“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不仅有利于塑造我校的特色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 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功能上高度一致。地域文化资源蕴含了先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特定地域人群的性格、精神、观念、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大学生在了解生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潜移默化对他们产生教育功能,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地域文化资源中的模范人物、领会特殊地域文化优秀的精神内核,培养健全的人格,接受有益文化的熏陶。
        2) 大庆精神对于学生的内在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教师与学生分享大庆油田的创立故事,将大庆地域文化和铁人精神与学生的理想、追求、信念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信念。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如:结合大庆精神“走出去”,以实现中国经济、文化的世界性认同。可以布置学生翻译“大庆精神”相关作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大庆精神”的认同感,通过认同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总结
        笔者认为,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课程思政”隐形育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把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庆高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大庆地域文化,将地方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基础日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曾姝
[4].肖振南,廖彬彬.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1(4):137-138.

         (本文系2020年大庆社科联项目“大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DSGB2020119 的结题论文)
         (作者简介:孟庆玲(1978-),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英语教师,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