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风格的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吴悦
[导读] 近些年,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在不断地推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中单方面知识传授的现状,要逐渐地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吴悦
        南京市小行小学
        摘要:
        近些年,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在不断地推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中单方面知识传授的现状,要逐渐地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去挖掘和发展学生身上的优势潜能,从而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影响学生课堂学习,体现了学生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上的特点,所以认知风格成为了衡量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指标。为适应这一发展,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不断探索。本篇文章我主要来谈一谈我在结合认知风格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一些浅显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知风格、课堂教学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组织和加工相关信息过程中所具备的有别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一贯性的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知觉、想象、记忆、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种惯用的模式。认知风格独立于能力和人格的交叉点。认知风格能够控制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和对经验的思考,所以心理学界对认知风格往往特别关注。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学习任何东西时,要想提高其学习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风格下手,语文教学也无可厚非地遵循这一规律。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数在6~12周岁之间,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他们的认知风格的形成一般与家庭教育有关。认知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所以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表现出来的客观差异是存在的,我们要充分尊重这一差异,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个性化策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我在本学期设计了如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实施个性化分组。
        我校研究的认知风格的类别主要侧重在知觉偏好类。首先,笔者借助认知风格辨别量表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将问卷收集起来仔细归类,初步划分班内学生的知觉偏好。同时,笔者也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习惯的分析,基本确定了班内学生的知觉偏好。然后笔者将班级所有学生分成六人小组,运用匹配与失配相结合的策略,依照测试好的“视—听—动”的知觉偏好顺序安排位置。减少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使每个组中有异有同,学生水平有合理的梯度。
        这一措施让学生能够比之前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组内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督促、取长补短,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活动中,听课效率也逐渐提高。
二、不同认知风格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设计课堂教学。
        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所偏爱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就决定着他们课堂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笔者从知觉偏好类认知风格因素的特点来考虑,采用两种策略——匹配和失配。


        在课堂教学中,最好对不同风格类型的学生交替使用不同教学策略,使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或是不常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接受教育。
        在运用匹配策略时,课堂上的一些活动的设计就要与认知风格的知觉偏好相匹配,如:认知风格为视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观察课本插图、PPT图片、文字、视频等由视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认知风格为动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动手操作的活动,比如:动笔、做手工、绘画、表演等由动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认知风格为听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听音乐、评价他人朗读、正音等由听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
        比如在教学《水滴的旅行时》,笔者结合认知风格,通过读、说、演、再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中的人物亲近。运用匹配策略,让动觉类型的学生首先进行示范,用语言、动作来表现小水滴到达不同地方的内心想法和心情,从而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感悟;让视觉型的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联系图片和上下文说一说“嬉戏”的意思;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插入音乐来刺激听觉型的学生,并让听觉型的学生进行反馈和正音。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我还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我去过……”说话,对学生进行了拓展的说话和仿写训练。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这样,每一种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利用自己擅长的知觉来完成课堂的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反之,在运用失配策略时,课堂上的一些活动的设计就要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知觉偏好错开进行匹配,如:认知风格为视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听音乐、评价他人朗读、正音等由听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认知风格为动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观察课本插图、PPT图片、文字、视频等由视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认知风格为听觉型主导的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可以将动手操作的活动,比如:动笔、做手工、绘画、表演等由动觉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分配给他们。
        在课堂上运用失配策略反复操作,学生能够加强自己不擅长的知觉方面的锻炼,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适当放手,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是长处,要注意加强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性,要善于从多角度从多方位来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要注意均衡各种风格的学生的关注,在课上教师容易对动觉、听觉型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对视觉性的学生可能关注相对要少了一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忽略三种类型的每一个。
        
        三、根据学生个别化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班集体或一对一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多合作,多交流。在课外,笔者对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个辅,并布置了个性化的作业要求。比如,指导视觉性的学生每天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用小练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鼓励动觉型的学生动起手来制作一些小手工,或者开动脑筋创作一些小发明等。诸如此类有意思、有个性的作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真正地达到了利用认知风格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认知风格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_刘春艳
[2]基于学生认知风格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研究_梁心愿
[3]基于认知风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初探_张新建
[4]基于学习风格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_蒋惠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