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
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中心幼儿园 5615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离开家庭这一比较封闭的环境,接触到大量外界事物和人物的教育场所,这对幼儿来说是惊天巨变,幼儿教师需要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阶段,游戏是非常好地吸引他们注意力和兴趣的活动,而且在让幼儿保持身心快乐的同时还能教会他们许多知识,帮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游戏教学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幼儿教育工作者大多数认同:幼儿天性喜欢游戏,游戏是做好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学前教育;运用策略
引言
幼儿正处于低年阶段,他们的大脑思维发展还未健全,无法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状态。且幼儿在各方面的意识还很薄弱,所以他们的学前教育工作是很特殊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幼儿教师想教会幼儿算算术,无论教师反复讲解多少次理论知识,幼儿也无法全部理解。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将游戏与教学知识点相互融合起来,就可以使幼儿在享受趣味游戏的过程中有效掌握知识点。
一、鼓励幼儿创造,促进游戏变革
在现实的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总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幼儿不喜欢游戏的种类,或者幼儿在游戏中找到了新奇的游戏方式。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不能以既定的计划继续进行游戏,而是应当尊重幼儿的选择,鼓励幼儿对游戏的内容或者游戏的形式进行创造,以此促进游戏的变革,提升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以节奏游戏“蚕豆花”为例,幼儿教师先为幼儿提供了“铃铛”这一乐器。一开始,幼儿都使用正常的方式进行游戏。忽然,幼儿1的铃铛不慎掉在地上,并发出了“叮铃铃”的好听声音。其他幼儿在看到这一幕之后,都表现出想要摔铃铛的倾向。对此,幼儿教师立即拍拍掌吸引幼儿的注意,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幼儿教师:“刚刚铃铛宝宝被摔得好疼,叮铃声就是它在哭泣的声音呢?大家都是好宝宝,不会想要弄哭铃铛宝宝吧。”幼儿纷纷表示不会。幼儿教师继续引导:“这样,我们先让铃铛宝宝休息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来看一看其他的物品能够发出什么声音。比如,这样(轻轻敲桌子),这是‘笃笃笃’的声音。”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开始了各种尝试。幼儿1拿着铅笔轻轻地敲桌子;幼儿2一跳一跳地用脚掌踩地板;幼儿3用双手进行不同力度的拍打。在幼儿对游戏进行了创新之后,幼儿教师可再将幼儿发出的声音收集起来,并分好类。比如,有的声音是清脆的,有的声音是浑厚的。最后幼儿教师再引导幼儿将这些声音与节奏游戏融合在一起,如此方法能够促进游戏的变革,使游戏更受幼儿的喜爱。
二、注重环境设计,夯实游戏教学基础
根据幼儿教育《纲要》的指导,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游戏环境的设计,通过投放材料,营造空间,吸引孩子参与游戏,为孩子的思考、探究创造条件。幼儿游戏环境的设计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块。在室内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空间的规划、美化,为孩子设计相对封闭的环境,引导孩子在可控的游戏活动中自由发挥。幼儿教育游戏环境的设计要清楚其中的概念,娱乐游戏就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的一种精神追求。进行娱乐游戏可以使人们达到娱乐身心,并且感觉到放松。
这种过程应用到幼儿的教育模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教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使幼儿能感觉到放松。
例如游戏区是孩子展开室内区域游戏的重要场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做好规划,在建构区投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积木、模型构件等,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发挥想象,搭出高低不同的、长长的或圆形的建筑物,以提高孩子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在角色扮演区,投放各种材料,引导孩子能够在游戏自主创设娃娃家、商店、医院、快餐店、理发店等请情境,发展各种有趣的游戏情节;在美术区投放色彩、纸板等,鼓励在游戏中绘画、创造等。此外,教师在室外游戏环境设计中,应注重环境的自然性、趣味性、挑战性、变化性,引导孩子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奔跑、追逐、跳跃等,活跃孩子的身心。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环境设计是前提基础,教师应根据室内外不同的条件,尽量为孩子创设适于展开游戏探索的空间,丰富游戏材料,吸引并支持孩子参与游戏活动。
三、基于幼儿实际设计游戏
爱玩是幼儿时期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幼儿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该重视活动项目的创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全面培养幼儿的能力。
一是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进各种素材,对传统游戏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例如,在开展植树节活动时,教师可以引进目前热门的动画片《熊出没》,让幼儿对光头强砍树的行为及熊大、熊二阻止光头强砍树的行为进行讨论,让幼儿了解绿化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观念。
二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幼儿独立动手操作。例如,在开展植树节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去种植树苗,让幼儿体会种植过程的艰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完成。教师应该积极创新科学活动项目,从多方面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另外,幼儿园教材中有很多游戏设计,都是基于幼儿的性格、年龄特征而进行编写的。但实际教学中个体差异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不能完全根据教材中的游戏项目、游戏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学生个体差异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阻碍。在学前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游戏教学,以此来促进游戏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幼儿数数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组。对于完成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学会从1数到50;对于那些完成较慢的学生,可以放低要求,只需要完成从1数到20。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游戏设计,创新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动手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游戏教学效率。
结束语
对于幼儿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教师要明确的是,游戏作为伴随幼儿成长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正确的品行,更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要通过有效方式将游戏与教学知识相结合,在有趣游戏开展的同时实现其教育价值,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平.游戏教学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实践[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2]徐阳阳,陈彤彤.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的运用研究[J].现代交际,2020(01):188+187.
[3]谢淑惠.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