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王艳丽
[导读] 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全新的、综合的、富有引导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发挥的主要角色功能是引导学生实现高效思考,实现逻辑思维发展和数学知识积累。
        王艳丽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小学  236800
        摘要: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全新的、综合的、富有引导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发挥的主要角色功能是引导学生实现高效思考,实现逻辑思维发展和数学知识积累。因此,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对提问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丰富当下的教学理论,为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助力,同时促进小学数学素养的发展,并为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数学素养提供更多高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引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十分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数学知识要点进行及时指导,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提问可以发挥实质性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度提升,打造高效课堂。
一、优化数学提问内容,体现问题层次
        小学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设置的数学问题要和学生的水平相一致,保证难易程度适中,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分层题目使得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回答问题,进而体现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保证提问有效性。有效提问的问题必须有启发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用心钻研,在兴趣的导引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扎实数学基础,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在小学数学“梯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进行问题引导,从而使学生对梯形面积有初步理解。实际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秉持分层提问的基本原则提升学生的知识感知力:第一,我们曾经学会的三角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第二,如果把长方形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同学们有何发现?第三,梯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应用体现了梯形的什么特征?问题的提出使小学生能跟随教师进行思考,真正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针对性问题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小学生具有天性活泼、善于形象思维、乐于幻想等特性,这些特性与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严谨性和枯燥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情境创设可有效达成上述目标。一方面,场景化的具象教学高度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故事化的场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听故事的方式展开学习,由此引导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直接性的问题。具体故事情境如下:妹妹明天要过生日了,家里精心布置了一番。看到爸爸妈妈每年都为妹妹举办生日宴,姐姐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全家人都过来关心姐姐。姐姐边哭边说:“爸爸妈妈偏心。为什么妹妹7岁,每年都可以过生日。我都12岁了,才过过3个生日?”这时,爸爸妈妈哭笑不得地说:“傻姐姐,不是爸爸妈妈偏心,而是因为你的生日并不是每年都有的。”故事结束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姐姐只有3个生日呢?”“只过了3个生日,不是只有3岁吗?为什么姐姐12岁了?”还有同学问:“姐姐12岁了,只有3个生日,那她还有9个生日去哪了?”……这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继而引起他们对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产生疑问,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建具有张力的故事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隐藏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产生思考,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三、正确把握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而教师站在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位置,需要发挥自身引导教学的角色功能,选择提问时机,让学生进行更高效的思维活动,从而助力教师达到高效教学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根本目的。
        例如,教师将教学阶段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学生的学习都对教学效果产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在新课知识点讲解前,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都由课件事物和娱乐活动转移到有关新课知识点上来。如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首先利用了多媒体将正方形“变换”成为圆柱体,并通过问题:“我们刚才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立刻回答了“正方形”。成功体验让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转移到了课堂。在引导学生进行正方体观察时,进行了如“我们最多一次观察几个正方体的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同一时间看到的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而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的罗列,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选择正确时机展开提问,不仅让数学课堂变得形式充盈,同时实现了数学本身逻辑性、顺序性、整体性的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真正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和方法探讨[J].读写算,2020(04):69.
[2]卢妙喜.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78):71-72.
[3]施瑾.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提问[J].教育,2018(5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