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唐雪
[导读] 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优化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唐雪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成都 610043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优化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只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数学问题解学能力、策略解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程形式单一、课程理念死板、学生解题能力差等问题逐渐出现。在此形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优化教学方法,探索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数学教学的经验具体分析了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践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指导。
        1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组成
        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主要包括数学基础掌握能力、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储备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的解题公式、技巧等是数学解题的重要一环,学生只有具有清晰的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才能提高解题速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在解题前读懂数学问题,梳理已知、未知条件才能选择合适的基础知识解题,同时,学生也要锻炼自行找到隐含细节条件的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即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会没有解题思路,纠其原因是欠缺逻辑思维。死板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很容易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死角误区,不会另辟蹊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可以解决这一误区。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学好数学是今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将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引入应用问题中是教学的重点,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只有提高学生数学问题的解析能力,才能判断学生是否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夯实基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视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分析现状,探索优化方法。
        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想。但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短时间完成数学教学问题的改革存在困难,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数学课程革新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式,传统的应试教育具有局限性,其限制了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教师教学以考试成绩为重,忽视学生长远的发展。部分教师排斥新课程理念,认为学好数学基础只需要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忽视学生数学能力、总结问题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虽想向数学新理念靠拢,但是出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无法将优化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
        3.2小学生畏难情绪严重
        小学生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面对没有接触的问题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出题人为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常常设置长题干、隐含条件等“为难”学生。问题的设置会加大学生的解题难度,降低学生解题速率,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并不理解教师的提出问题的意义,因此不配合教师课堂设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少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胆怯老师提问,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3.3小学生创新意识欠缺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规矩听讲,始终坚信教师教授的都是正确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按照课本指导解决,死板不会变通,不会发散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小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基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为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为例,具体分析小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优化策略。
        4.1巩固提高基础知识
        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数学教育的局限性,加强数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多做练习题,多熟悉题型就会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掌握牢靠的基础知识,及时能快速分析问题也得不出正确答案。在帮学生锻炼解题能力前,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加强巩固基础知识。在每堂课结束时,教师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可能会在同一知识点出现错误,教师可以根据课下作业反馈情况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加减乘除后,教师通过作业反馈总结出学生对综合运算掌握存在问题,错用误用计算方法。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复习专讲,针对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方法。
        4.2分析题目,把握知识点
        在解题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干,锻炼学生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问题的解答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审题时,既要重视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也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解题过程。用规范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列出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等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度。如小羊和小猫一起玩抓虫子的游戏,小猫抓了20只,小羊抓了10只,如果虫子需要放进5个,平均每个瓶子放几只。学生因为粗心会列式为20+10÷5,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题干,列出已知条件,帮助学生分析正确列式(20+10)÷5。
        4.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解题中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得到题目的解题思路,有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可以一题多解,学生在练习中分析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练习数学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需要对题目从多角度思考,寻找最简单快速的解题方法。在学习周长一节时,教师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合在一起,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周长,学生可以将图形看作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也可看作一个长方形。在教师鼓的推动下,学生分析问题会更加全面,解题能力得以锻炼。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题时独立解决问题。
        4.4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精神会紧张,反应慢的同学害怕自己跟不上教师思路。在改革教学理念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积极思考,保证学生在遇到问题后敢于表达、善于思考,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在学习乘法计算时,有一道题目,小朱在图书馆借了3本书,小黄和小刘借的书和小朱一样多,三人一共借了几本书。在解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完整题目,鼓励小组间分别扮演三人,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梳理题干条件,明确所求的问题,即3个3相加为多少。可以用3×3=9(本)得出答案。此时会有同学提出用加法也可以得到答案,还可以画图得到答案。首先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想法,最后通过加减法乘法知识点回顾,引导学生分析简便方法。
        结束语: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肯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题目的能力,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峻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红豆教育,2020,2(5).
        [2]王素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解题技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J].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
        [3]徐尚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