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效芹
山东省寿光市明珠小学 省市,262700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题目,学生在应用题解题能力方面显示出的差异性标志着他们数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策略
引言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用题的学习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来展开教学。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质量。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1注重审题,理顺题干要素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审题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想正确解答题目,读懂题意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题干的时候将有用的因素标记出来,以便在思考时能将要素更快地找出来;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审题时将题目中的语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使题干变成自己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审题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审题时应该找到题干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甚至是隐含条件。这一点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如果基础概念、定理掌握不牢固,那么学生就无法挖掘题干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因此,理顺题干,找出所有数量关系,是顺利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2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涉及的计算与应用题相对较多,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可以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这样有利于优化各个环节教学,促使小学生高效将数学问题解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时,需要事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并且需要将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灵活地将基础知识应用到数学问题解答当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事先引导学生对四边形有着充分的了解,从而对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深入地认识,掌握单位换算知识,只有学生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才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以说,由于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要想提高小学生应用题计算能力,强化对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视,从而优化各个环节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3采取分层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一个班级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差异性。在应用题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可以将题目的难度坡度放缓、分散难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学生的分层后,要通过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来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应用题的解答是分段的,对高层学生更容易从分析已知未知条件开始就有明确的解答思路;对中层学生做应用题的着眼点是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数学分析和应用能力;对相对弱势的学生则要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分层指导体现对同一教学内容差异化要求。例如:列方程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等量关系。低层学生找不到列方程式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虽然找到了等量关系,但却没能准确表示。所以在教学中,要对低层学生重点讲明白方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确等量关系的重要性。另外,在讲解应用题时还要遵循放缓坡度,分散难点的原则。复合型应用题的问题设置是层层递进,会让低层、和中层学生难以快速提炼和分析,题干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干扰。因此,放缓坡度,分散难点,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巩固余地。
4抓住审题细节,培养解题思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需要从审题入手,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对题目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分析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未知量,对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具体思路。应用题一,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同时保持40km/h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那么这两辆车经过多久会相遇?应用题二,甲乙两地相隔300km,第一辆车保持5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二辆车在距离甲地30km的地方以40km/h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对这两道应用题,学生若是不仔细审题,看起来都是相遇问题,可实际上经过仔细阅读发现第一题是相遇问题,第二题是追击问题,两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审题马虎,导致解题思路出错,解题错误。因而,在审题环节,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找出已知条件,所求未知量,思考题目是何类型,缺少哪些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逐步找到解题思路。
5层层递进,以问题为起点
学生在缺少思路时不妨从问题出发,采用“逆序法”解答问题。比如,当题目的问题是:一个班级分成了三个组,一组人数是二组的2/3,二组人数是三组的4/5,一组有10人,问三组有几人?学生可以通过逆推的方法,从三组下手,观察三组与二组的关系;然后发现要想知道二组的人数必须先推断一组的人数,而一组的人数是已知条件。如此一来,再将这个思路用“顺序法”正常解答,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6数形结合的应用
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无法有效提升,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高效培养高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适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将抽象化数学语言转化为比较直观的数学图象,同时也可以将数学应用题中的图象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数学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从而起到降低数学应用题解答难度的作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帮助。例如,在实际讲解《圆》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题干中的知识建构圆的数学解题模型,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应用题中圆的图形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高效将问题解答。如“城市的转盘直径为10米,需要在它周围修建四条5米宽的车道,问车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解答这道习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数字提取,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直观形象的圆形图形,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对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技巧有着充足的了解。而且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好全面分析,实时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针对性教学方案,不断创新应用题解答形式,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高年级更是学生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养成严谨认真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作为本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了解高年级学生学情的前提下,不断研究本职工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教学来验证自己在数学领域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超越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崔小红.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5):47-48.
[2]周建.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30):74.
[3]王燕.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9(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