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教梦迪
[导读] 由于德育是整个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教梦迪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8
        摘要:由于德育是整个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在展开德育工作时,班主任应该分析现有德育存在的不足,结合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原则,积极开展正确的激励策略引导学生。同时,要分析德育存在不足的原因,适当地转换教学理念,结合实际生活,在德育中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素养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一、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问题
(一)小学教育中缺少德育组织
        针对小学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校里没有建立完善的德育组织,这对小学教育工作中开展德育工作造成了障碍。由此可见,学校具备专门的德育组织,里面包含完善的激励制度以及记录制度,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前提,还有部分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班主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另外,德育教师也只是问题发生以后才会对学生开展德育,对于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虽说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上来说收效甚微,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明显。
(二)小学教育中没落实德育活动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大多都是由班主任向小学生简单粗暴地灌输德育知识,很少会有小学生具备发言权,只是被动地接收班主任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小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德育知识,只是在当下的教育中、学校里、面对教师时接受了德育,会遵守德育的要求,德育并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很少会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对于德育工作而言,教师是宏观地展开了教学,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见,小学班主任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只是空谈而已,根本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
(三)激励策略尚未完善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展开德育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所收获,还可以有效促进班主任实施德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在我国小学德育中,大部分的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没有实施激励策略,导致实施德育有一定局限性,只是在出现问题时才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或者只是惩罚犯错了的学生。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在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
        二、探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激励策略的措施
(一)融合实际生活,学习德育知识
        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实施德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高效的激励策略。小学班主任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时,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学生优良的德育素养。比如,从团结同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先要进行角色上的转换,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在考试后给表现好以及进步的同学奖励,特别是一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不仅要给予口头的表扬,还要给予实质性的奖励,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德育知识,自觉遵守德育要求,提高德育素养。
(二)指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对德育自律的认知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采用多种的激励策略,指导学生理解正确的德育自律,进而大幅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德育的本质意义来说,前面的做法只是在主观上引导学生具备德育自律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把德育自律体现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意识。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具体的德育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班级活动中,可以组织“一人一天班主任”的活动,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做一天的小班主任,尝试用班主任的身份该如何进行班级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德育自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根据活动中的表现,对于比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妥当的表扬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德育自律,促进师生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班级管理的水平。
(三)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激励策略的本质就是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认可感与满足感,从而可以培养一定的是非观,在这样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完善自己,进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小学班主任在展开德育时,要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学习能力以及生活习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班主任在德育的过程中,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都很有荣誉感和表现欲,有的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有的小学生内向腼腆,教师应该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措施,把德育的激励策略跟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起来,获取良性循环的教育效果。比如,小学生尊老爱幼、懂礼貌、讲文明以及过马路礼让红绿灯等,教师要在口头上、行动上以及班级活动中进行表扬。
(四)注重学生精神激励策略
        在小学德育中,为了提高激励策略的效果,班主任还要注重精神的激励,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意识的提升。班主任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比如,教师借助升降国旗、动员大会上的演讲以及开家长会时,给予主动申请有关任务的同学奖励,并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榜样。这样的激励策略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行为。
(五)培养自律精神,增强德育教育激励策略的有效性
        为实现德育激励教育策略的有效开展,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激励策略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激励,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主动维持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律精神,首先班主任要利用自习课、班会等时机,或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明确应形成的德育素质有哪些,即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次班主任要根据学段特点,适当“放权”,由学生自我管理,促进自律精神的形成。
        如针对低年级,可在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说话等日常行为管理层面,适当放手由学生互相监督、互相鼓励;针对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可在人本理念基础上,通过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的班级自律管理氛围,由师生之间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同学之间互相全面监督与激励,并定期轮换班级管理团队,最终通过自律提高德育激励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德育激励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为实现激励制度的有效融入,班主任可在期中、期末开展德育总结活动,综合师评与学生互评,评选出德育之星并予以鼓励,用成就感与收获感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养。
        结束语
        综上述,素质教育视野下,小学教育强调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学的价值目标,因此德育教育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小学生因年纪较小,存在贪玩爱闹、耐性不足、理解能力不足、执行力不足等特点,为德育教育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小学生受网络与社会影响较小,犹如白纸一张,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十分强烈,因此也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实践证明,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学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明燕. 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3.
        [2]汪海娟.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1(01):225.
        [3]陈栋.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学苑教育,2020(23):9-10.
        [4]方美.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实施激励策略[J].新课程,2020(34):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