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体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方式方法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于春雨 黎晓军
[导读]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可以让体育学科的教学结构变得越来越完善,也是优化学科教学效益的必经之路。
        于春雨  黎晓军
        富锦市第三中学
        摘要: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可以让体育学科的教学结构变得越来越完善,也是优化学科教学效益的必经之路。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先进理念,由此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以人为本;方式方法
        引言
        一直以来,高中体育教学活动都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其中最为普遍的一个表现便是教师所设计的课时活动通常是根据应试项目所确定的,且课堂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由此设计了大量的课堂训练任务。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确保高中生能够真正通过体育锻炼实现个人发展。而且,令人深思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并不喜欢体育运动,基本表现便是当他们离开了学校之后,很少自觉地参加运动锻炼活动。对此,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健康第一等理念为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希望高中体育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综合分析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特点,主动调整体育教学策略,既要让学生积累成功、愉悦的运动经验,也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关注学情起点,确定课时运动强度
        在过去,高中体育教师在设计课时活动时会按照教案进行,很少会客观分析高中生的身体发育状况,经常会出现运动强度与学生身体素质不符的现实问题。然而,如若运动任务的强度过大,那么则会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其受到运动伤害;如果运动强度过小,则无法全面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无形中浪费了教育资源,而这两种情况都无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对此,高中体育教师便要坚持与学生平等沟通,关注学情需要,让学生自主阐述个人运动需求,综合判断学情起点,由此确定课时运动强度,使其通过课堂锻炼优化身体素质。
        二、坚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即便到现在,“一刀切”问题也十分普遍,因为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然而,从生本理念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师也应该满足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使其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与人生价值,使其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体育教师便要切实落实因材施教思想,根据学生个体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累有效的运动经验,且能通过体育锻炼发展自己的心智。由此,则可进一步优化体育学科的教学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爱上运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5min的持速跑”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便需切实培养学生的耐力跑能力,使其能够合理分配个人体力,懂得科学跑步,逐步优化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因此,教师需认真观察学生的耐久跑运动能力,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有的学生耐力很差、体力不足,很难完成“5min的持速跑”的运动任务。对此,教师便需面对学生个体进行体育辅导。

比如,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好强,意志力强大,所以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以慢跑形式完成5min持速跑任务,要求学生跑完全程。有的学生则天生体弱,而且心理素质不好,有可能会产生退缩心理。对此,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5min持速跑这一运动任务,即允许学生在5min持速跑过程中停止跑步,有三次休息机会,学生可以自主把握休息时间。如此,则可降低5min持速跑的运动难度。当然,面对一些耐力较好、运动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重点引导这部分学生学习5min持速跑的体力分配要点,重新引导学生复习跑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合理把握跑步时间,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跑步速度。如此,则可切实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突破自己的身体极限,享受极致运动所带来的快感。
        三、丰富课堂沟通,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在过去,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会以单向讲解的方式与学生“对话”,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各个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在这种单向对话活动中,高中生是很难产生主体意识的,也不会主动表达个人运动需求,实则是“师本教育”的体现。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树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意识,全面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由此,高中体育教师也要丰富师生对话,鼓励学生多说、多动、多反思。在此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也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课上,教师会经常与学生沟通,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运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全面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比如,如果学生在运动时心不在焉,行为机械,那么教师就应该介入心理辅导,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各类体育项目的动作要点,将这个学生叫到一旁,耐心询问学生是否遇到了心事,主动表达自己渴望帮助学生的意愿。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很有可能会主动袒露个人心事。对此,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安抚学生,让学生以乐观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各个挑战。但是,如果学生闭口不言,那么教师也不应该强迫学生,而是要适当告诉学生自己会一直陪伴学生,随时都可为学生做牺牲,让学生信任自己。当然,长期的陪伴也至关重要。因此,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坚持爱生如子的育人理念,懂得保护每一个学生,切实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情况,使其形成良好的成长信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便是以人为本,需要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根据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结构。在这一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也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该文将从关注学情起点,确定课时运动强度;坚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丰富课堂沟通,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体育教师如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蒋龄长.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中体育课游泳教学改革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23-24.
        [2]李刚. 以人为本 自主学习——高中篮球教学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2020,(03):125.
        [3]周红军.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高考,2016,(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