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利梅
重庆市开州区雪宝山镇平安希望中心小学 重庆 开州 4054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时期。动手能力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美术教学中老师适时的创建活动与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让他们在美术的学习中,逐渐学会美的发现与欣赏,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将心中所想逐渐变为实物,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切实培育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分析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入手,对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在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下,教育部门对美术课堂的要求愈发严格,加强社会、学校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创建利于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高效课堂是被不断重视的教育要求。通过小学美术老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时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现阶段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有些学校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轻之又轻,美术课经常会被一些所谓的主课占用,因而这些学校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些学校中,即使美术课被安排在学生的课表中,美术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关动手创作的交流也不是很多,大多美术老师只会按部就班的推进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着已经完成的某副画作照葫芦画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仅在这个时期满腹的蓬勃想象力未得到实践与创作,实际动手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思维发展得到束缚。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与实际动手能力。在美术课堂上,学校要积极推进美术课程的推进实施,保证小学生在他们想象力蓬勃的年纪不断增强思维发散能力,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关于美与创造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影子大王”课程教学中,如果老师在备课时不考虑小学生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对于影子的喜爱程度与创造性,只是让学生照着书本上的例图进行模仿描绘,此时学生对影子创造的无限想象力就不能够得以实施,那么这借课程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相当于没有切实得到完成,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受到束缚,长此以往,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与实际动手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途径
(一)创建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探索发现欲强,爱玩游戏的天性,以此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组织小学生们参加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解放思维,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切实实现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例如在“闹花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我国“花灯”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掌握“花灯”具有的深刻意义,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与了解;继而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自己与家人是否有过关于“闹花灯”的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然后老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花灯”制作,询问小学们的有关花灯创作的想法,指引学生发挥想象力与自主创造力,将脑海中花灯的形状与绘画复刻出来,制作出专属于自己的花灯。切实的动手活动,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最后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们就展示的花灯作品进行打分与评价,让学生们互相欣赏他们的作品,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每件作品做出客观的点评与适时的表扬,这样通过同学与老师的喜爱与赞赏,小学生对于美术的热情与积极性就会有显著的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培养与发展。
(二)组织多人小组的集体互动
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还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思维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实际动手创作中还会遭遇各种问题,如耐心不足,容易放弃等。小学生由于身心还未发展成熟,随心而动的事例不难发现,比比皆是,因此在某一个课程进行中,如果让他们单独进行创作,他们的探索欲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于活动的进行缺乏耐心,如果投入的时间过长而没有及时得到成果,小学生的激情就会慢慢消退进而想要放弃。但如若将小学生们进行分组合作,让学生们一起完成要求的创作,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与讨论,一起进行美的探索与发现,这样他们的耐心与激情就能够得到持续。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帮互助的平台,让学生们围绕同一个主体进行思考与创作,能够帮助想象力暂时短缺,没有灵感的同学从身边的合作伙伴身上获取灵感,激发自己的潜能,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再者,对于实际操作的活动器材,小组成员一起组建,共同动手完成任务也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在“搭架子”一课中,老师就可以组织班级成语平均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小组成语们自由讨论自己对于“架子”如何搭建的建议与意见,进而共同决定采取最优方案进行架子的构建,然后小组成员再讨论决定自己负责搭建的部分,如基底、支撑、装饰等,这样由小组成员分工,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个架构模型的组装。在这个合作进行,共同完成“搭架子”的活动中,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得到提高,思维想象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团队凝聚力得到显著的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结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推进中,实施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形成小组,共同完成创作任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的艺术细胞得到凸显,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继续学习与发展的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拱颜红.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4):45.
[2]邓卫强.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2020,27(15):252.
[3]石养德.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2021(7):210.
[4]王鑫.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措施[J]. 数码设计(下),2020,9(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