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青
成都市金沙小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小学体育工作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一体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
当代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电子产品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由于有了这些电子产品,青少年不再热衷于参加体育活动,甚至讨厌参与这样的活动,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是中小学生平时主要的活动场所,体育课就是学生们锻炼的一个最好的方式,所以积极改变体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变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产生兴趣还能延伸到课堂之下,对中小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一体化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体育教学就是把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凸显整体的合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一体化教学,不管是在教学方案还是教学模式上都采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体育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基础体育的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的学到体育知识。
(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新的安排,可以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们的参与度变得更高,体育教学的整合其实就是对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延伸,主要是让运动变成可连续性的活动,减少学生们在运动过程的无聊感,让学生们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够学得更加牢固。
(三)当前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当中,小学和中学的体育课程之间不存在很强的联系性,课程缺乏凝聚力,所以才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聊,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的水平很低,而且容易重复在活动安排上更是不合理,体育活动和实际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一部分学校甚至设置的学习难度太高或者是太低,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抵触的情绪,降低教学效果。
二、改进方法
(一)体育课程课内课外相统一的原则
对于现在小学和初中教育体制的问题,教师应该整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下先适应体育的教学过程。比如教师给学生留的体育作业不再是自行练习,而是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内外一体的方法,让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的体育活动能够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可以充分的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不再紧锣密鼓的去学习体育知识,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体系。
就拿足球来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合理的方式让学生们学到足球的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明确其他的教学目的,以及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安排相应的课程,这样可以让整堂课变得更加有目的性,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这个氛围当中更加热爱足球这项运动。甚至在课下也可以自行练习或者分成几个小组去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学到体育知识。
(二)调整教学方式
当前社会很多节体育课都已经变成了安全课,甚至是枯燥无聊的纪律课,这样会让很多明明比较喜欢运动的学生却并不喜欢去上体育课。所有的运动技能的掌握都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运动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机械性的练习,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样的方法要求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相统一,并且是真正的实施到教学当中来,比如在学习跑步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上课之前,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微视频等方式观看关于慢跑的一些视频,让学生们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帮助学生们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三)一体化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要求不断创新,创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行业不可缺少的新鲜血液。体育教师可以把常规的训练进行有效的整合,创新教学方式,结合适当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教师辅助学习,都能够让教学质量变得更高。
(四)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不仅其他文化可需要现代化进行教学,体育课也可以利用现代化进行教学,现在的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也愿意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利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平台或者是应用程序去进行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体育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一体化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生长规律和发展阶段,不断深化改革的一门课程,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体育教学都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丽萍.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