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红
浙江省菱湖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18
[摘要]
在信息爆炸时代,电子产品碎片化阅读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倡导传统阅读,细品文学经典显得迫切而又紧要。通过构建思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 思辨教学 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正文:
源远流长之华夏文明的传承,浩如烟海之国学经典的探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使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以往的应试教育重言轻文,扼杀了学生的文学兴趣,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文言文,可以让他们走进古典文学艺术的殿堂,开启趣味的大门,提升思辨的能力。
以教学难度较大的《兰亭集序》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四条途径。
一、思辨教学,激趣先行
作家莫言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时刻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好的作品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文学经典《兰亭集序》更是这样难得的佳作,它代表了两晋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为了拉近作品与现实的距离,我在该课的导入上颇费了一番功夫。
结合电视热播节目《鉴宝》,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件稀世珍宝。同时结合地方文化,湖州自古以来都是人文荟萃之地,“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就发生在中国的毛笔之乡——湖州善琏。这样文言文教学导入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接地气,不会让他们产生“距离遥远,缺乏时代性”的悲叹,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自然愿意走入文本,跟着老师一起思考。
二、因声求情,思之基石
文言文教学是少不了读的,诵读是学生触摸文学经典的开始。古人学文,追求的是“因声求气”。“声”就是说话时的音节、声律,可以通过读者的朗读而体现出来;“气”就是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包含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没有诵读的铺垫,何谈深入思考?我认为课堂朗读要带有目的性,多样性,示范性。
1、目的性。课堂朗读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初读课文,请同学找出每段中能概括作者感情色彩的一个字是什么?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请同学结合作者“乐→痛→悲”的感情变化,谈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这样的朗读就不是随意的,它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能让学生体验到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把他们带入课堂的情境中。
2、多样性。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最动听的音符,它能擦出我们智慧的火花。具体教学时,我们老师可以变着法儿让学生多读读古文。我尝试着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边疏通文意边自由朗读;看着书法精品《兰亭序帖卷》边欣赏边读;请学生相互推荐朗读;老师示范朗读;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等。
3、示范性。我最推崇的是教师的范读。很多老师怕读错,往往会选择播放配套的音频。我觉得教师的个性朗读是渗透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只有教师“厚颜无耻”地朗读,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我在范读“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句时,就在“感慨”之前叹了一口气,学生先是一愣,接着恍然大悟。这样的教学也就变成了学生趣味性和思辨性的高度统一。
三、设置情境,思之深入
设置情境,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觉得可以利用新人教版的插画,在课堂上展示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结合课文让学生找找画面上“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读图既可以梳理文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抓住教学的契机,配乐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回到兰亭集会上,在这里看不到艳丽的色彩,听不到喧闹的音乐,感受不到官场中的灯红酒绿、尔虞我诈,只有静静的风声,潺潺的流水声,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一句诗:(略微停顿,等学生一起说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样,教师给学生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并调动了学生现有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不再排斥年代久远的古文,止步于佶屈聱牙的字句。相反,他们会主动跟随老师匍匐于文字,一步一步去探索文字背后的奥秘。
四、思辨质疑,集思广益
一堂成功语文课,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畅所欲言,我结合了“弹幕文化”给大家来一场头脑风暴。“很遗憾,很多同学因为学业繁忙,无法参加本次兰亭盛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收看直播,参与弹幕讨论,与宴会上的嘉宾做一次思维的碰撞吧!”
在探讨“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一句时,生1说:不喜欢了,就厌倦了。生2说:喜新厌旧。生3说:刚得到时满心欢喜,但时间长了就不喜欢了。我觉得时机成熟就引导大家:是东西变了,还是人变了?学生纷纷回答:人变了。我追问:人的什么使人变了呢?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欲壑难填”才是真正让王羲之苦恼的原因。
还有在讲解“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时,生1质疑说:死是一件大事,生也是一件大事吗?生2反驳说:生当然是一件大事。你出生的时候,家人不就在庆祝吗?我觉得可以借机开展“弹幕辩论”,最后大家得出作者有“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老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集思广益,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辨是我们情感教学的原动力,它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别样的生机。那就让我们回溯文言文教学的滥觞,构建思辨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一份真实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朱于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刘晓华.从“教”之术到“育”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2021(4).
作者简介:姓名:卢建红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2年10月,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户籍所在省市:浙江湖州,邮编:313018,研究方向:有15年教龄,9年班主任经历,5年高三教学经历,在日常教学中,一直遵循“抓学情,重分析,常反思”的教学理念,把满腔热情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