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珍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3651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育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以信息技术课堂的发展最为突出。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要点,并探讨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改革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综合素养的进步,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和途径。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要点
(一)信息意识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信息意识,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参与信息活动中,所产生的认知和主观感觉,而个体在意识的引导下,也能够对信息活动作出识别和判断,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探究之后,个体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理念,这一理念就是信息意识的鲜明体现。也就是说,信息意识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信息敏感度的高低上,也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实际问题中自觉收集并加工信息的主动性,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力等多个方面。
(二)计算思维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让教学逐渐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这其中,数据抽象和自动化处理作为新的计算方式也逐渐步入群众的事业,并影响着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心理认知。在这里,计算思维主要涉及到个体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信息方面的问题,体现在个体能否通过主动思考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果,是否能够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能否让解决问题的方案显露出系统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三)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的传播本身就伴随着各种类型的数字技术,所以个体在对接的过程中也承担着全新的社会责任,这一责任就是信息社会责任。具体来讲,个体应当在日常活动中遵循信息设备的基本规则和纪律,要保证信息运用的合理合法,而且还要维护好个人权利,懂得为社会公共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个体需要在社会道德准则的引导下展开各种信息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信息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保持积极的心态,探究社会的各种资源和数据。
二、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仍旧使用灌输式的方法强行引导学生背诵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被动,始终是以机械记忆和模仿学习为主。而且,部分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仍旧把个人当作课堂的掌控者和支配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从信息技术的教材引用来看,许多教师仅仅是讲解了软件工具的使用步骤和方法,却并没有把软件工具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这就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也无法深入启发学生的思想。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和阻碍,也让教学气氛变得十分尴尬[1]。
二、分析核心素养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调整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新课改引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并根据阶段性的任务创设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和视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来讲,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具有更加明显的抽象性特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公式或者是概念的背诵就能完成。所以,教师也应当认真分析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和区别。例如,在学习与程序编制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学的重点在于使用编程软件进行程序编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学生完成的任务较为复杂,那么教学效果也必然不会让人满意,如果学生的任务较为简单,又不能带给学生足够的挑战。对此,教师就应当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入手,引导学生自行编制较为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编程的乐趣和魅力,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挖掘书本上的其他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
(二)推动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当下,学生成长的家庭条件是存在区别的,而生长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部分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家中都会安装相应的电脑设备,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练习,展开操作和研究。但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却不能随时接触电脑,开发和探究设备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对此,教师就应当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提高信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例如,在学习与多媒体幻灯片制作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让组内的成员能够各司其职,一名同学可以负责选择幻灯片的题材,一名同学可以负责幻灯片文字的收集和制作。
(三)提高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
尽管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但它带来的影响也具有双重属性,信息安全问题是随着技术发展暴露出来的心情问题。而学生作为初次接触信息和网络的个体,他们的安全意识是相对较为薄弱的,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也不懂得如何防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敌对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讲解信息安全的事件,为学生介绍部分违法犯罪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和弊端,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懂得维护网络秩序的必要性,自觉遵守信息技术使用的规则和标准,并让学生自行探讨,如何营造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自觉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旧存在方法落后,资源分配不平均等鲜明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课堂实践进行调整和改革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目标的确认,小组合作的延伸,安全知识的讲解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信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周伟琼.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教育信息技术, 2020(5):36-38.
[2]刘小红.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J]. 科技资讯, 2020, v.18;No.584(1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