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道路探索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钱豪勇
[导读] 教育事业,作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国每年投入大量财政与政策的支持。
        钱豪勇
        浙江省瑞安市瑞祥高级中学 32500
        【摘要】教育事业,作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国每年投入大量财政与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重要指导文件,旨在运用新兴科技手段,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面对此次契机,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其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过程中面对诸多困难,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简要阐述,进而针对当下核心问题对中国信息化教育道路展开探索,以期为祖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当下信息化社会来临的大前提下,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概念的产生到实践推行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摩擦,从而激化了人们对其探讨。从另一个角度讲,摩擦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推广的途径之一。要抓住机会,分析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 术在教育领域的运行。20世纪90年代以微电子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其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兴起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以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得到广泛发展。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于概念设想。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建设移动办公模式。同时教育信息化较于传统教学而言有利于减少纸张,粉笔等需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学生态体系。
二、学生及家长顾虑
        一种体系的推行,社会对其认可度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行业,其体系改革取得社会认可尤为重要。教学信息化发展与普及的过程中,家长、学生、教育从业者对其评价与认可具有重要意义。就当下情况而言,学实与家长对于信息化在教育的普及持观望与怀疑态度。对此展开探究。
家长对于信息化顾虑
(一)对学生视力影响
        诚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基础即载体为电子设备。在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较于传统教学难免要接触更多的电子设备,而中国教育的应试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与刷题。从这一角度来看不难理解家长的担忧。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信息化教育依据大数据检索与智能推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薄弱点加大时间投入,从而提升学习的高效性,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盲目刷题,时间分配缺乏目的性,与长时间眼神聚焦带来的精神损耗。就此而言,信息化教育以提高有效时间利用效率与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学生针对性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长时间的近距离聚焦用眼与盲目学习导致用眼过度,信息化教育更有优势。且随着人们重视视力对学生影响,硬件厂商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入更多护眼元素,为学生学习保驾护航。
(二)经济投入
        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对教育投入高度重视,教育支出已然成为国民主要经济支出之一。子女教育给大部分家长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家长对于额外的教育投入格外敏感。信息化教育,基于电子设备开展。为此开展初步阶段短期必要的高投入受到家长的不满与质疑也是合理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电子书的运用,减少了必要的生产资料投入,如纸质教材与练习册,墨笔。线上教学解决了空间交通时间对于学习的限制与经济付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配合操作指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减少线下补习班与名师的定向指导造成的经济压力。长期而言信息化教育比传统教育在节省生产资料,与减少经济压力有更突出的优势。
(三)学生自觉性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电子设备用以辅助,而电子设备在家长的眼中或多或少会分散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利用其玩电子游戏。基于此家长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有所担心,这无可厚非。对于这方面的矛盾,在学生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校致力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系统干预的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子设备,达到辅助学习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且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必要的软件,诸如上课与作业时的后台监督软件,以帮助教师监督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且这种方式的监督,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全体学生的监督更全面,更高效,学生也更加自觉,且家长也能在后台监督学生学习,基于此点分析,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一定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生对于信息化顾虑
(一)信息化深度
        教育信息化,旨在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供教师以外的另一种优化的学习方式。但现阶段的信息化教育,虽然在概念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顶多是提供了一个帮助教师监管学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而因为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生无法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与对学习本身的思考,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处于表面的体现,这样的信息化对于学生来讲有害无益,是一种变质的科学管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化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加入学习与个人未来的定位中来。可喜的是近年来的人工智能,与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检索的发展,使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得到契机。相信不久的为未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辅助,从而立足于自身,真正的理解学习的价值并有更明确的个人规划。这些愿景的达成,需要我们切实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有深度的探索其未来,这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信息化硬件及软件的成熟度
        信息化需要有质量的实行,否则其有真实值就会大打折扣。中国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逐渐走进校园,辅助学生学习的硬件,就目前来讲,以平板电脑居多,而学校为了减少经费投入,选购的平板电脑有些有接触不良乃至卡顿的现象,这也是部分学生在网上的反馈。且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软件,大都名过于实,仅仅是把学科模块化,将传统教学的作业投放在平板上完成,对于学生学习的提升价值不大。而在这一方面想要取得学生的认可,需要学校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各个细节投入时间与精力和厂商去沟通去优化。才能使信息化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模式。

三、基本国情
        我国步入近代以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且新中国成立早期由于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制于西方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内战影响,中国的经济接近崩溃。在对于有限的资源与巨大的人口分析后,应试教育成为我国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有限的资源价值最大化,使国家拥有一批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但从另一方面讲,使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信息化教育作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却因为受制与经济无法大范围普及。所幸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当下的中国紧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使这些原本的问题因素得到改善。有能力去发展信息化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以人类发展以来最快的速度改变。而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优质的人才。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少量且具有针对性的狭隘能力面人才已经不具有竞争力了。新时代的人才定义需要拥有创新思维,多维的能力面与发散性思维来应对当下这个快速乃至迭代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庸型人才显然具有局限性。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具有改善教育的片面性,使全体学生接受个性化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与个人赋能型人才,因此,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基本国情的改变与时代对于人才定义的改变,信息化教育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教学信息化生态建设不健全
        生态建设对于教学信息化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相对一些早期试性教育信息化的国家而言,生态建设相对落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有ipid的硬件与系统支持,使学生与教师能方便的使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从而更加深入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索。这是一个有序的生态。韩国的教育信息化以“智慧教育”为方针,国家层面制定电子教材,推动全国教育体系的联网工作,这种方式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率得到了明显的加快。相对上述两国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国家教育局在2017年发布相应政策,以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当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模式却没有有效的建设,究其原因,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当前的学校对于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建设,多趋于电子化的理解,将课件,教材,作业都以电子化的方式呈现,可一切主动权都由教师控制,学生无法利用互联网得到有效的学习,显然这是有悖于信息化的概念。且另一方面讲,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出现领头的企业。使信息化的硬件与系统相对混乱,并没有有序的发展。基于此处分析,我国需要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道路,国家层面要认可和推动一些企业发展,企业也需要更深入的分析,走出一条本土化的道路。
        中国的教育,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尤为重要的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改善民族价值观引人向善,促进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的价值。对于教育道路的探索永无止境,教育信息化,作为一条改善当前中国教育生态的道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2020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2020-3-03]https://www.edu.cn/
【2】详军.《教育信息化2.0》[J].百家作文指导2020
【3】吴云开,陈慧莉.《教育者要有教育信息化的自觉》【j】福建教育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