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平台上的女性之声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期   作者:宋依黛
[导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批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下的创作平台涌现,人人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再创与传播,新媒体平台为男性和女性均提供了多元化的表达渠道,使信息传播的空间、对象更加深刻和广泛。
        宋依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本科班学生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批UGC模式(用户生产内容)下的创作平台涌现,人人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识别、再创与传播,新媒体平台为男性和女性均提供了多元化的表达渠道,使信息传播的空间、对象更加深刻和广泛。女性身份仍面临相对同质、刻板的架构模式。本文将思考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参与内容创作与传播时,其话语权掌握与身份构建中暴露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内容传播 身份构建
        
一、音乐区up的实证分析
        电子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行业的女性从业者向来少之又少,而在b站——年轻音乐创作爱好者的聚集地之一,依然存在着相同的用户性别差异。某一由活跃在b站的部分电子音乐制作人私下组建的QQ交流群组成员分布显示:在236名以90后、00后为主的成员中,名片性别标注为“男”的共180人(76%),而性别标注为“女”的共47人(20%),未标明性别的共9人(4%),其中不排除由于用户可任意更改性别而导致数据不准确的情况。
1.“不是性别歧视,男女心理状态的共性不一样”
        在“为什么电子音乐制作人中女性很少”问题中,不少男性也作出猜测:做音乐某种程度像做实验,独自创作枯燥且乏味,不如逛街买衣服吃东西开心;如果人美声甜,成为台前歌手比幕后制作人要受欢迎得多。更有用户从社会分工角度做出分析,男性形象自古以来就与技术、设备相挂钩,早期探索电子设备的进行音乐创作的也基本为男性,等到电子音乐制作逐渐向大众开源,为普通女性所接触,整个行业早已被男性垄断,从而使女性难以融入。
2.“标题差了个‘女孩子’,少了不少播放量”
        在我发布了第一条工程走带视频不久后,b站向我推送了一条视频,标题为“一个没什么天赋的女孩子可以做出怎样的电音”,作者用大号震惊体在视频封面标出了“女孩子”的关键词,音乐风格则是“二次元”可爱风的Kawaii Bass。截至目前,此条质量平平的走带视频播放量已逾万,作者主页发布了仅此一条视频,粉丝数量却高达三百,视频下方一条获得17赞的评论写道:“别人的标题就差了个女孩子”。
        相比之下,同期上传的所有标题仅包含“原创音乐”字样的工程走带视频,播放量均在破百的边缘,出于实验目的,我将一条视频标题修改成含有“小姐姐”等性别导向明显的词语,重新上传后播放量与评论持续增长,此外,还收获了近50位男性粉丝。
3.当我走出音乐区
        走出b站,选择其他分区观察。如果说编曲等技术性领域女性话语权较弱,那么在女性创作欲望和话语兴趣均相对集中的时尚、美妆、舞蹈类分区,男性的话语反应如何呢?一方面,男性作为此类视频的受众,关注的重点往往在视频博主的相貌、身材。另一方面,男性作为此类视频的创作者,不得不承受来自同性的压力。

在为数不多的男生美妆视频中,有相当数量调侃视频博主性取向的弹幕,评论化妆太“娘”了,并为此遭到不少女性用户的反驳,认为不论男女,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二、新媒体时代女性参与逻辑
        媒介作为话语的有机成分,是性别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在女性形象的构建与性别观念的传播上一直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傅美蓉.新媒体、性别意识与文化再现——基于自媒体传播的话语研究与性别批判[J].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15.00]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伴随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开始探索媒介与性别的关系,相关学者着重研究媒介对性别的“再现”是否会加深刻板观念,如社会分工等。
1.传统媒介中的女性身份
        人类历史大多由男性书写,而男性话语权长久以来的主导地位,使得女性似乎总处于“被定义”、“被解释”的一方。大众传媒仍倾向将女性“再现”为男性用来审视和评价的对象:报纸和杂志、电影电视剧所侧重的是女性容貌带来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女性常以“家庭主妇”或者和男性有关的身份出现在媒体视野下,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传统特征的期许、对女性角色优劣的界定、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回避。
2.新媒体语境下的女性身份凸显
        在新媒体情境中, 对其他人行使控制的权力依赖于两个基本机制:“对网络进行编程或改编的能力;通过共享公共目标和增加资源的方式将不同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以保证其协作的能力。”[ 卡斯特.网络社会[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36, 127]新媒体赋予女性开放、多元的表达渠道是值得肯定的。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网民城乡比例为73.7:26.3,网民男女比例为52.4:47.6。女性可以使用网络、并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直接参与自我身份构建和话语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男性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生产、浏览的内容自然会更加注重质量而弱化性别特征。虽然新媒体语境下的女性在取得了一定的表达自主性,但男性话语的主导地位从未消失,女性在表达时的形象和身份构建仍未摆脱刻板印象和从属地位。
3.“被看”的身份和缺失的“声音”
        和目前社会对于“女科学家”“女博士”持有的偏见类似,传统性别观念默认女性关注更加肤浅且私人化的话题,更加擅长感性而非理性的领域。在严肃、主流的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如政经科技类话题,却鲜有女性进行议程设置,充当意见领袖。而当女性涉足看上去技术性、逻辑性较强的“男性化”的领域时,当女性开始编曲、混音,无论生产的内容水平是好是坏,处于同一领域的男性首先会油然滋生优越感。
        传统赋予的女性主流形象是貌美、温柔、精致,男性则是英勇、强壮、些许的粗枝大叶反徒增阳刚之气。新媒体平台不仅助力女性多元化的表达,部分男性也试图展现自己不一样的一面。驱动新媒体市场的部分女性不可避免地被“异化”成消费主义的对象,手中来之不易的话语权也相应变了味。
三、结语
        在新媒体语境下观察,对于女性身份的关注还需要揭露新媒体环境与消费主义是如何深层联系、相互作用的,女性离真正打破男权话语中心、自主发声仍任重道远,新媒体该如何为此赋能,尽快构建新的两性平等的话语体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