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利群
浙江舟山定海区第六中学 316000
【摘要】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思维的实用性思维工具,它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形成思维“地图”,让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 提问 阅读思维 思维导图 思考的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能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在撰文、演说中陈述自己?“六大解放”的思想理念,其中第一条理念便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使他们从“只听不思”、“只学不思”、“只做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考。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也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这些理论的依据,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要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就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真正学会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见思考的力量。
解放学生的头脑,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是种子,只要我们适时浇水呵护,它就会发芽开花,结出壮硕的果子。然而,思考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很多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他不思考,有时候更在于他不会思考,不知从何开始入手,便干脆放弃思考。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一.重视习题的分析,用提问引领学生,让他们走进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每次阅读之后,都应及时进行分析,采取“踩点”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读懂文段的意思,捕捉表达的意图,寻找思维的突破口,讨论理解思考的切入点。学生往往就在这样的思维分析与引导中恍然大悟。如在赏析杨基的《太平山中》“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中“送”字时,“谁送?”学生马上意识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再问:“拟人有何好处?”“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是一路伴着莺啼声回到家的。”很快就有学生回答道。“作者伴着莺啼声回家,那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愉悦。”“高兴。”大家异口同声。“除此以外,还能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什么心情?”学生再次回到诗中,关注到了“徐行”二字。“‘徐行’是什么意思?”“慢慢地走。”“那慢慢地走说明了什么?”“很悠闲,不着急。”“那作者一路伴着莺啼声慢慢地走回家,说明作者此时心情怎样?”“既愉悦又悠闲。”分析引导到这里,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讨论此类赏析关键字的思路切入点在哪里。最后明确:赏析关键字,一要看看它是否运用了修辞或其他手法;二要看它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要分析它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对这类题型的思路便明确了,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他便会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去答题。
二.引导学生学会编制、运用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让他们学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思维的实用性思维工具 ,它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形成思维“地图”,让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他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增强系统思维和立体思维的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能帮助学生迅速剖析复杂问题,把握全局。仍以赏析杨基的《太平山中》“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中的关键字赏析为例:
.png)
上述思维导图编制过程中,第一层选取确定关键字为“送”,第二层实际上就是为何“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三层就是集中反映文中人物的情感;其实还有第四层,思维导图没有列出来,就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编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这样的训练开始的时候会很艰难,但教师需要的是坚持,更需要坚持中的智慧。但只有跨越过去了,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思考,自我感悟,自我创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与坚持尤为重要。
三.用思考获得的美感、文字成果及答题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思考的潜力
一场思考最终是否能真正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让他们看到思考的力量,最终应该落到最后呈现的答案上。因为学生面对的还是学业,需要解决日常学习考试中的阅读解题。所以在两轮思考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纳与总结,整理思路形成文字。仍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最后我们可以把它整理成:“送”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鸟儿飞鸣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初中阶段的阅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内容主旨的概括、句子关键字的赏析、人物形象的分析或评价、句子语段的作用、写作手法的运用、拟题或分析题目含义、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等,每一类均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分析,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地图”,并进行反复的练习。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对学过的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减慢了。所以,学过的新知识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归纳总结,复习巩固,才能让知识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只有尝到过由思考带来的甜头之后,学生才会真正养成思考的习惯,才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思考的潜力。因为成功的刺激是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信,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并会形成深刻记忆或产生美好回味,他比奖励和表扬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必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潜力,也必能体现思考的神奇魔力。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9751859162270.html
3、《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