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
西安市鄠邑区白庙小学 陕西 西安 722200
摘要:新版《课程标准》凸显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对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普遍不理想,学困生更是不可言说,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小学学困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这一现状呢?本文将从农村学困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如何提升其阅读兴趣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阅读兴趣
前言: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对于喜爱阅读或对阅读如饥似渴的人来说,它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对于农村的学困生来说,这样的营养品他们是否也能尝到呢?其中的营养又怎么吸收呢?在我看来,兴趣是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小学正是激发其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从被动应付式阅读转变为主动要求、喜欢读,这样才能真正让阅读变成促进他们成长的“长生果”。
一.农村学困生阅读现状及成因
(一)农村学困生阅读现状
经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想读却不会读,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阅读,并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太少,学校和家庭对阅读提供的条件有限,导致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低下。长久以来因为阅读能力低下而形成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学困生团体数量不断增多。他们上课容易分心,思想不能高度集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和提醒;完成作业只讲究速度不要求质量,考试不会审题,常常答非所问,一看到阅读题和作文题就头疼……阅读能力低下不仅成为他们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更影响了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
1.从主观方面来看,学困生的阅读习惯差,有效阅读时间少,阅读效率低下,缺乏阅读方法指导,不会正确选择有益的书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2.从家庭教育对学困生阅读的重视情况来看,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家长们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部分家长自己也不明确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给学生阅读所提供的书籍有限,未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未能言传身教,对学生自己选择的书籍是否有益学生发展不明确。
3. 从学校对阅读的指导及重视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指导不多,停留在课内阅读现象较明显,相关的阅读实践活动太少,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提升学困生于都兴趣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困生的阅读自信
学困生团体本身学习情况就处于下游水平,长此以往,难免会遇事自卑,不愿表现,习惯性地选择逃避。而身处农村的他们大多在课堂上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降低存在感;要么我行我素,扰乱课堂秩序。因此,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主要以鼓励为主,平时教学中可安排一些简单的阅读任务,从阅读时的字词、语音语调及语气都进行简单引导,并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机制,让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发表意见,从被点名阅读慢慢到愿意主动举手阅读,帮助其树立阅读自信。对于爱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教师应课下和其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供阅读机会,打开阅读的大门
朱熹说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源头还有无书可读这一项,那么老师就应想办法为其打开知识的大门,能让其自由地遨游在书海之中,汲取能量。
除了有效利用本校每天中午的快乐阅读的时间外,还设立了图书馆开放日,在这一天,学生可以走进学校图书室,自己选择喜欢阅读的书籍,可以带上笔记本,随时记录。
创建班级图书角,教师亲自挑选适合各班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定期进行更换,鼓励学困生多读书,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实时关注学困生,多询问他们阅读的感受,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自己自己想读的书,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阅读,他们的兴趣也就高了,与书籍也就越来越近了。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依赖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读这一重点,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必然好处良多。
首先要规定具体的阅读时间,在提高阅读速度地同时提升阅读效率。在进行课堂阅读训练时,就有意识地规定好阅读的时间,适当设定奖惩制度,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进行有效阅读。其次,培养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习惯,以便更好地阅读[1]。
(四)恰当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朱熹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用心读,用眼仔细看,用嘴读出来。没给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常年在这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学困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会读,学生应学会抓住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能够进行反复阅读,这样读过的书籍才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重点句子或段落要使用精读,而次要内容则可以选择略读。其次,学生要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可以借助我校分发的阅读手册按照生字、好词、好句、主题和阅读感悟的模式规范完成,这样就算忘记了,再次翻开阅读手册,文章的大致内容也就想起来了。最后,除了用笔记录,还可以和同学老师 或是家长进行口头分享,通过交流分享,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师丰富阅读教学的模式,举办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容易跑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高,老师们更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丰富教学模式,可举办多样化的阅读分享活动或是角色扮演,尽量关注到每位学困生,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自我表现机会,鼓励他们能勇敢地站上讲台进行读书分享或片段阅读,对他们的要求可以适当放低,读一段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是简要介绍书籍内容都可以,只要敢说就是成功,教师还可加上奖励机制,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体会阅读的好处,从而对同类题材的文章或是书籍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2]。
(六)灵活布置阅读作业
学困生在阅读上面大多比较被动,没有一定恒心,家庭教育若是跟不上,那么只能依靠老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去提升阅读能力。为了避免学生抱着敷衍的态度去完成作业,教师可以将阅读作业设计得更加灵活,指导学困生将自己所看的书籍内容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整理成简单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向同学或是家长进行读书心得的分享,阅读打卡任务若是条件允许也可尝试,这样能激励更多得学困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这样简单易操作的阅读作业他们很容易完成,也就不会去找借口敷衍,长此以往,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积累还能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
(七)发挥家校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阅读
课下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家长勤沟通,明确阅读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尽可能地以身作则,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多陪伴、多交流,将孩子从游戏、电视或电脑中转移出来,可以走进读书馆,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籍,适当进行过滤,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阅读目标,若能够完成,可以提供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想去阅读更多的书籍。
结语:综上所述,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来自多方面,要想提高农村学历困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共同去助力,给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机会,创造欢快有趣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树立阅读自信,爱上阅读,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J].科技资讯,2020,18(20):150-152.
[2]张建军.如何激发学困生的阅读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