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重庆市巴南区鱼胡路小学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不管是从学生的听觉还是乐感的培养,都对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合唱又是一种集体的艺术活动,从指挥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队员的口腔、气息都渗透着歌曲的风格和意境。通过此次比赛,我在合唱队伍之间作了大量的对比和分析,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城郊学校,从组队、选歌、训练、彩排、指挥到最后的演出等方面都颇有收获,也请专家和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一、队员的选择:严格把关
在选择合唱队员上,大部分的学校都坚持的选择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有较好的音准、音色、音域较宽,音乐听辨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对于我们这所以农村孩子居多的学校而言,要选择具有良好音乐素质的学生却为数可点。一般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音乐老师、班主任推荐,经过听音考核,择优选拔,然后对初选的队员进行短期训练后再进行筛选。有些学校也采用这种办法,有的是以年级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训练,在队伍的管理上优势就多一些了。大家采用的办法都差不多,可是为什么在成绩上有差距呢?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学校招生地域、身份来界定我们的学生就不行,孩子的声音虽有天分在里面,但是后天的培养还是极为重要的,所以看来我们的选人上还是存在问题的。
(一)首先在态度上,作为训练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每一次活动。不能存懒惰之心,不能存应付之心。要明确目的,做好每一件事,训练好每一次的活动。我们做的是学校的事,但我们也是学校的一份子,也是学校的主人。
(二)其次在方法上,作为训练教师应该严格把关。合唱队员一定要节奏感强,听音能力强,声音圆润明亮,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那作为训练教师,可以先教一首学生未接触的歌曲,待学生基本能唱之后,让学生进行无伴奏独唱,不给予伴奏,不给起音。这样能很好的观察到学生自身的音域,也可以考察到学生的音准、节奏、音乐理解力以及新作品的接受能力等综合的音乐感觉。试音的歌曲难度、音域要适中,避免选择耳熟、流行的。同时可以用无伴奏音阶演唱法考察学生的音准,确定他们的音高,然后进行声部划分,最终确定60人左右的合唱队伍。
二、歌曲的选择:扬长避短
在本次比赛中,我选择了《春天在哪里》和《蒲公英的梦想》两首歌曲。前者在七十年代时风靡一时,歌曲欢快活泼,轻盈有力,主要有两个声部进行演唱。后者是来自网上的一个音乐创作栏目,当时听别人唱的蛮好的就选择了它。这首歌曲分3段,但旋律起伏变化不大,高声部以旋律演唱为主,低声部以伴唱“la”为主。这首歌曲主要在演唱者的声音状态和音准上。但是在现场比赛中,声部之间的分配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低声部被压的情况。再听听别的比较成功的参赛队,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生动、声部错落有序,表现力强。因此,我认为选材好,是合唱成功的一半儿。
怎样才算“选好”呢?我个人认为选曲要扬长避短。怎样才算“扬长避短”呢?
(一)歌曲要适合自己。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90%以上是没有经过音乐的培训,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对于他们而言是茫然的,他们仅仅是在电视里听了一些歌、在课堂上唱了几首歌,要谈对音乐的领悟那更是“零”。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要避免旋律复杂、歌词难懂、声部过多的情况,最初训练时可以选择一些速度稍慢可以帮助呼吸练习的歌曲打开学生口腔,在中后期选择一些活泼的歌曲进行练习。
(二)歌曲要难易适中。有的歌曲本来很好听,但是因为学生还达不到要求,可能会出现高音唱不上去或者不完整度的现象,所以在歌曲的音域上,尽量不要选跨度较大的。虽然我们也有采取升、降调的方式演唱,但是歌曲的风格、味道就变了。
比如我们演唱的《蒲公英的梦想》,这首歌曲原调是B调,最高音在D2,速度186。最开始时,我们担心学生声音过于张扬吼叫,就改为bB调,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发现,合唱声音一点也不够亮丽,感觉学生的声音有一些压抑,因此我们又改为C调。虽然比之前的bB调好了很多,但始终在学生的气息状态上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比赛中也出现了低声部较弱被压的情况。因此说明这首歌曲是不适合的。而相反,我听了另外一些学校演唱的《高粱秆节节甜》、《山娃》、《可爱的家》、《唱脸谱》等,采用了声部轮唱的方式,很多较难的声部和弦音也比较到位,可以说是民美结合,观众评委都能够接受。所以选材准确的优势,给我们提供了榜样。
(三)声部要有反差。这也是刚才那几所学校合唱的一个大的亮点,既能体现队伍的实力,又能给评委和观众一个听觉艺术上的冲击。
三、训练的方法:有针对性
合唱的体现就是声音。一个合唱队,合唱声音的境界就是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声部的协调、平衡、统一。姿势、呼吸、发声、合作、情感都需要严格的训练并正确运用到演唱当中。我主要从我们合唱队的薄弱环节来进行思考。
(一)呼吸,它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在我们合唱中不难发现,有个别学生的气息较短,两肋无法长时间支持长音;在歌唱中有出现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所以针对这些地方,我认为可以采取静坐练习来感受呼吸的正确位置;用抽泣练习体会膈肌的扩张;用闻花香、吹蜡烛的方式控制并运用气息。特别是“s”声将长音、短音用切断气息的方式训练极为重要。
(二)发声。在我们的演唱中,为什么声音不明亮,音域较窄,这也许就是原因所在,因为学生发声的位置不对,没有站在高位置,没有用头声发声。在我们的训练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不会用轻声带假声,然后以假声找头声,共鸣腔不能逐渐扩大,局限性非常大。比赛结束后,我专门请教了这次活动的评委,他们建议发声先采用下行音节动D2开始,用母音“u”和哼鸣进行练习,用它进行训练找头腔共鸣,可以克服喉音、大声吼唱、“炸声”的毛病。同时要加强咬字吐字的训练,要严格要求“字正腔员”和“字正腔纯”,要求学生坚持说普通话,使之逐渐掌握正确的发音,同时对学生坚持用“a”“o”的母音训练和平稳节奏、变化节奏的训练。
(三)合作。在合唱中,合作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虽然声部的基础是个人的基本功,但是声部之间的和谐才是最终的目的。而这次比赛非常明显的听到低声部被高声部压,高声部用声响了却噪了,低声部轻了却虚了,完全缺乏合唱的共性。就像一朵花瓣,少了哪一瓣都是残缺的。因此学生在训练时不能只管自己声部,还要学会听伴奏、听另外的声部组成的和声,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和声感和合作精神。
经过专家们这么一说,现在看来我们的弱点还挺多的。但是我们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演唱比赛中,我们的学生不管是表情还是口腔状态都不错。但是合唱不是只看这一点,所以在今后的训练里,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不能刻板的只“会唱”,还得用“心”去唱才能展示音乐的艺术美。
四、展示成果:勇敢自信
合唱最后的表现就是展示,但是因为环境、观众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彩排时就已经有些怯场了,队伍不整齐了,气息不稳了,声音变小要不就变噪了,最后上场的效果不言而喻。比赛下来,我们的老师们都说没有比赛前开嗓时的效果好,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世面见识少了,参加活动少了,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就明确提出,小学生自强教育其中一点就是“活动要自信”,因此在比赛时,学生必须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改掉胆小怯场的毛病,勇敢、自信的展示自我,我们的老师们还要多予以正确的引导。
合唱是一项复杂的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没有技能技巧,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训练中,要花费老师和学生的很多心血,作为训练教师要创新思路,相处实际可行的办法去解决合唱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时间上必须得到保证,在方法上必须科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查阅资料、外出学习、邀请专家,在不断的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中给积极推动和优化学校的合唱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