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丁宁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230601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构建生本课堂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具体课例,从任务驱动语文教学的优势、实施步骤、反思三个方面探索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进,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外语、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和普及,近几年来,其在语文学科中的探索与运用也逐渐增多。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任务驱动法”合理引入语文课堂,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达成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起源于西方语言教学界,它起源于西方语言教学界,是一种任务导向的语言教学方法。其中,“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为中心,在问题动机和学习热情的驱使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主动运用学习资源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内驱力,同时,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都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符合,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具有实践基础与可操作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标新立异的东西,实际上,有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自觉地就采用了任务教学模式,例如,课堂上展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品读文本,给某个景致“写推荐语”、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最后检验学习成果等等;也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有意识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近几年,随着高中“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这种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我们把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任务设计、任务驱动、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任务设计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创设任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至少要处理好如下关系:单元整体结构与单篇文本核心价值,学生体验实情与教师创设任务取向,生活语文追求与课堂语文实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学习生活”为主题,讲述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学习默读、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就具体课文而言,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确定了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学会默读,感受乐园;任务二:赏析语言,学习写法;任务三:结合成长角度,体会童年生活。每个任务之下又有若干分支,包含任务的具体要求。比如任务一的要求有:(1)有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口气读完全文。(2)简要说说自己任务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3)边读边思考: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是如何过渡的。
(二)课堂展示:任务驱动
设计好要完成的任务后,就进入了任务展示环节。出示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已有经验进行讨论,理清解题思路,逐步展开探索。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设置相互衔接的实践活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习写景善于抓住特征”的学习目标,我设置了任务二,其中就包含多种情境,涉及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使用、个性化的体悟和感受、对文本的鉴赏与活用等。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如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赏析语言,学习写法”,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三)合作交流:任务实施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任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有序推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注意监测动态,及时提供帮助。
对于一些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比如“任务一”中默读课文、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划分文章层次这几个活动,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对于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比如“任务二”中赏析作者写景手法、“任务三”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四)效果评价:任务总结
要想任务驱动教学落到实处,需要及时反馈并贯彻教学始终,应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比如学生展示自己仿写的段落的时候,我及时评价:“这位同学在句式结构上符合规范,同时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做到了动静结合,十分生动。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再如,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任务二的成果后,可以点拨:“你们小组抓住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官赏析景物,让我们感受到百草园的声色兼备、有滋有味。总结的很好,掌声送给这个小组!”
三、对于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对任务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清晰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至少有以下特征:一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任务的完成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教师虽然强调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但他们只是把原本常规课堂中的“学习目标”改为“学习任务”。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直接把“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改为“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这都体现出一些教师对“任务”的定义和形式缺少清晰的理解。
(二)任务的设计和展开具有一定难度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任务的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若干个任务都有一致的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务不易设置过多,也尽量避免过于复杂、程序繁复的任务。例如,在讲授《背影》、《孔乙己》这种与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如何合理设置任务,教学怎样落到实处,是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文章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是否会有更好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衡量学习任务的有效性
对于衡量学习任务有效性的标准,教育工作者们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有学者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可以从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两个衡量维度。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学习任务是否有效,要看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是检验任务成效的佐证。一堂课结束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收获,教师有着直观地感受。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入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了一篇新天地,相比于外在的“新形式”,蕴含在背后的新教学理念才是广大教师更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衡量教学模式的好坏从来不是以新旧为标准,如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4]范全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11-13.
[5]彭玉华.未经省察的任务不值得完成 ——对任务型教学热的理性思考[J].语文建设,2021.(2):70-72.
[6]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1-55.
作者简介: 王晓丹,女,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丁宁,女,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