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闪章敏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601
摘要:
语文课文教学解读要关注课文,课文本身是独立的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聚焦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关注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对课文合理进行创造性解读。要体现学生是独立的阅读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立足课堂实践,课后反思文本解读是否到位,并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文教学解读存在一些问题,如文本解读肤浅只停留表面,任意文本解读过于标新立异,脱离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思路混乱,未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语文课文教学解读的视角
语文课文教学解读要从大单元视角、文本视角和读者视角出发,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点。
1.大单元视角
“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大任务教学设计,整合单元文本资源与语文知识资源,改变单篇文本和单个知识点反复分析、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1]以大单元视角进行语文课文教学解读需要整体解读单元文本、挖掘文本价值、了解知识体系,从而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三篇课文组成,写作主题为“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三篇课文里都有老师形象,老先生、莎莉文老师和孔子,都通过语言描写去刻画了老师的形象,并且这一单元的写作也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所以在整合教学资源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比三位老师不同的语言,分析形象,并体会作者写作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具备宏观的文本解读能力。
2.文本视角
文学视角即依据文本体式的一般特点和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沿着一般特点发现特殊之处。学者汲安庆提出“捍卫语文体性,贴紧类性,追寻篇性。”脱离形式讲内容,会丧失语文的体性;脱离内容讲形式,一样会丧失语文的生机。在语文课堂上解读文本要带领学生扎根文本,探索内容,发现母语的魅力。类性是指“贴紧类性的教学则是从内部防止各种文类教学的同质化。因为只有准确把握了类性,才可以在具体文本的教学中彰显语文的魅力。”[2]类性就是客观而具体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现在对于类性的总结是不够完善且模式化的,语文教学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推动和深化它的发展。篇性是指:“对文本的篇性进行比较研究”。篇性很接近当下的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议题的设计,议题是以文本为载体,构建起以议题为导向的用于意义建构的多组文本。依据议题组合篇章。
3.读者视角
学生是学习和阅读活动的主体,当今语文文本解读应强化文本读者这一主体。多元的社会文化观念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努力实施多元互动,发挥文本应有的审美价值,使文本读者创造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阅读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倡导真实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二、语文课文教学解读的路径
无论是文本解读肤浅还是标新立异,问题的根源在于文本解读。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文本解读其实更为微观,直接来说是语文课文解读。下面将对语文课文教学解读路径展开论述。
1.通过文献研读,扩展解读内容
教师开展“文献研读”,梳理解读思路,扩展解读内容。这一步就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们,去看文本,会对文本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学者解读《爱莲说》,把莲、牡丹和菊联系起来,构造一个比较的框架,通过比较来指明莲在这个框架中所处的位置。莲的位置,既不是“入世太深”,又不是“出世太远”;既站在红尘世界,又在引领着红尘世界,标志着红尘世界之中我们可能达到的一种高度。不处于两极,安居于中央,这就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文本的核心理念。[3]进行文献研读之后,可以深层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展解读内容。
2.通过文本素读,用心感悟文本
王荣生老师说过:“语文老师,首先要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能够平心静气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篇课文。要用自己的心去抚摸文学作品。”[4]阅读课要想从本质上提高质量,关键还是要基于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心去读,其实这句话说来很简单,但其实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当然会影响教师解读文本。通过文本素读,直接面对文本,摆脱一切参考资料。
教师在阅读过程的身份不仅是“读者”,同样还是一名“研究者”,在素读的过程中,走入文本,感悟文本,然后就是作为研究者,要去理性地分析文本。比如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这首诗如果只看到的春天的生机,便还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的文本解读。孟浩然这首诗里表达的,并非是只有生机的春天,这个春天里还有死亡。这不是一个单面向的春天,而是一个既有生又有死的春天。在春天白昼的生机背后,隐藏着昨晚春夜里一场盛大的死亡。这场死亡悄无声息地发生,很盛大,但发生在夜里,不为人所关注,这就传达出了一层生存寂寞的悲感。这便是生与死的对比。”[5]这样的感悟一定是在平心静气的素读之下,理性分析之后才能把握的独特的美感和哲思。
三、语文课文教学解读的方法
掌握语文课文教学解读的方法,有助于把握文本教学重点,有侧重点的组织教学,语文课堂将会是有层次性的,而不是思绪混乱的。荣维东在《语文文本解读使用教程》中就提出了有参考性的方法指导,[6] 在此总结供教师参考。
1.依“体”据“本”
“体”是文体,“本”是文本。一类文体有共同的特点,如诗歌语言的空白和跳跃,小说的虚构与寄寓,散文的描写手法和情感等。文体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因为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在教学解读过程中,也要去探索文本的独特性,切忌模式化。
2.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的重点是语言品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对文本语言进行比较、替换、咀嚼、删除、联想想象、朗读和质疑的方法,带领学生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妙处和美感。如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扑(跑、走)过来,抓(握、拉)住我的手,忍(止、停)住哭声说……”采取替换法,带领品味语言,感受母亲的形象。
3.善用批注
“批注文本”策略是帮助学生慢慢品味语言和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以使用这几种较为常见的文字批注方法,如联想批注法,特别是在诗歌阅读中,很多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让学生多联想画面和联想相关诗句,对比体会,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鉴赏批注法,鉴赏批注法可以分为言的品味、意的感受、蕴的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从语言入手,鉴赏批注,认知语言的意义,把握语境特征。如质疑批注法,在有疑问处进行批注,是对文本的思考和探索。
4.切己体察
要使学生对于文本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建立在尊重他们本身就是独立的阅读者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有读者意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理解作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才会使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语文课文教学解读过程中,要带领学生用实际经验理解文本,实际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同样要“设身处地”体验文本,要把自己融进去体验,就是要有移情的能力。最后是在实践中关照文本,将阅读的体会真正落实到自身行动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上。所以,掌握语文课文教学解读方法,是为了语文课堂接近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学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包括很多方面,如学情把握是否清楚,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文本解读是否到位等等。文本解读作为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授课之后,是需要着重反思的,主要反思内容主要指向文本解读是否肤浅或标新立异,如果教师在《背影》一课中,只浅层次的带领学生分析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流泪,而没有去重点研究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细节,带领学生品味动词,也没有去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这就是文本解读肤浅,使学生无法感受到《背影》这篇经典文章的用词贴切传神和深沉的父子之情。那同样有教师在上《祝福》一课时,将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凶杀案”,让学生们去办案,找出祥林搜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这是因为文本解读过于标新立异,而忽略了这篇小说的言语表达,课堂也只是表面上看着热闹。课后理性反思,才会有助于提升教学能力,教师不断成长,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结语:
解读教学文本时,一定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文本解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解读,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随意拔高;对文本内容的深化,既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最终又能回归到文本之中。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20(17):40-43+62.
[2]汲安庆.捍卫语文体性的三种教育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0):69-77.
[3]、[5]罗晓晖,冯胜兰著.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73).
[4]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7).
[6]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0-195.
作者简介:
冯娟,女,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合肥师范学院研究
闪章敏,女,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生创新基金项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2021yjs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