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结构游戏中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主题建构游戏之“我居住的地方”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肖怡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助推教师正确游戏观,课程观,资源观等的提升,让游戏点亮儿童生命,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培养自主动手和合作探究能力,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肖怡
        绍兴市树人幼儿园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助推教师正确游戏观,课程观,资源观等的提升,让游戏点亮儿童生命,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培养自主动手和合作探究能力,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主题结构游戏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满足这一教学需求。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我居住的地方”这一主题对主题结构游戏教学案例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主题结构游戏 幼儿 合作探究能力 自主思考能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当不断跟随时代潮流,创建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方式及活动的开展非常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幼儿参与主题结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初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与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
        (一)主题结构游戏活动初期的价值判断与矛盾解决
        本次主题为“我居住的地方”。
        第一阶段:积累知识经验与结构经验
        活动开始之前我组织幼儿集体参观周围的建筑,同时借助充分的网络资源以图像或录像的形式,丰富幼儿对周围建筑的知识。
        通过环境创设来巩固幼儿已有的结构经验,并且学习多种结构技能,为后续动手制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所用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要保证其数量的供应,以充分满足幼儿动手制作的需要,当幼儿操作时可以及时拿出替补性的材料来供幼儿使用,使结构游戏更加丰富。
        通过每次活动熟悉建构材料,幼儿全面地掌握建构房子,桥,马路,围栏以及幼儿园等大型周边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为此,不仅要熟悉大型建筑的基本构造,同时也要了解制作每一个精细部件的方法,做到粗中有细。
        第二阶段:设计图纸
        根据环境创设的需要,引导幼儿对居住环境周围建筑景物加以了解之后,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平面图纸设计。一方面使幼儿对周围建筑物有大致的了解和记忆,并且知道每一个建筑物处在哪一个合适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对建筑物的线条构造进行讲解,以平面图画的形式在图纸上展现。在幼儿绘画图纸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多到下面进行走动,避免幼儿在此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失误,从而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埋下隐患。从图纸绘画的内容来讲,自己居住地方周边的公园,商业区,游乐区以及住宅区都应当得到展现,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划分。
        第三阶段:根据图纸进行立体建构,让幼儿能根据图纸内容讨论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制作任务。
        由幼儿集体商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决定了自己动手制作以后,同样最好由幼儿自己分配任务,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任务。这主要是为了激发并提高幼儿自己动脑思考及动手制作的能力,但是,当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老师要能够控制好场面,及时发挥教师对于课堂进程的掌控作用。
        制作结束以后,孩子们回到了教室,展开了一番讨论活动。对于整个制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我:我们的制作过程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原因是什么呢?
        幼儿们出乎一致的回答道:因为我们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以至于在完成每一项制作任务的过程当中手忙脚乱。因此,制作的效率很差,耗费的时间就较多。
        制作中需提高部分: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前需要提前制定好操作计划。
        根据幼儿们对我提出问题的回答,我对幼儿们进一步进行提问:所以,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的经验是什么?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提高制作效率的做法可以是怎样的呢?
        我和孩子们共同总结出: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提前制定好具体计划分配给每个幼儿具体的制作任务。
        在建构活动过程开始的时候,每位幼儿都开始动手制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项任务。有的幼儿负责材料的剪切,我们要为这部分幼儿提供参考照片。有的幼儿负责材料的拼接,有的幼儿负责最后的成型工作。在建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合作模式。即层层递进,前面制作好的幼儿给后面负责制作的幼儿,使其对制作材料进行进一步操作。
        (二)主题结构游戏活动中期的拓展与延伸
        要想对主题结构游戏加以拓展和延伸,可以对原材料加以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的情节需要,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下展开情境创设,引导幼儿开展思考和动手制作活动。
        第四阶段:情节不断丰富
        在整个过程当中,根据楼房,马路等单一的建筑将它们进行组合,鼓励孩子围绕主题不断丰富情节,展开游戏。例如建构我们的幼儿园,这时就需要孩子们对幼儿园内部结构有明确的了解,包括教室,卫生间,操场等场所的设置。当然,要想将这些场所进行划分,就需要利用围墙,为此可以锻炼幼儿制作围墙的能力。可以先由幼儿讨论幼儿园内部主要有几部分构成,然后在图纸上确定每一部分相应的位置,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且利用围墙将各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分割,利用图纸及相关材料展开模型制作活动。首先,由幼儿们将围墙的数量和位置进行标注,然后根据这一标注展开围墙动手制作活动,不同的围墙可能也有不同的形态,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甚至圆柱体等等,引导幼儿能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不同形状的围墙,可以引导幼儿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对立体图形的了解。
        在制作围墙的过程当中,给了幼儿一定的启示性意义,孩子们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当发生一件事情时,我们应当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这样会得到不同的想法,从而从多样化的角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主题结构游戏活动后期的反思与总结
        这一阶段的主题结构游戏活动主要任务由老师来承担:
        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要关注到每一位参与结构游戏活动的幼儿在其中的表现。由于自身性格特点不同,每位幼儿在游戏活动当中的表现也会有一定差异。而较为内向的幼儿可以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在参与游戏活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不足之处不是很显著,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观察,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根据其具体表现找到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帮助幼儿提高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谦.加强幼儿同伴交往 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2
        3、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4、王文静.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5、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