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户外音乐墙的创设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孙小波
[导读]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带给幼儿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性情上的陶冶,还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
        孙小波
        宗汉街道星光幼儿园  浙江  慈溪  315301
        【摘要】:音乐教育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带给幼儿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性情上的陶冶,还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园尝试创设户外音乐墙,让幼儿从音乐墙中激发兴趣,情景体验,游戏感知,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户外音乐墙 环境 体验 兴趣  创造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基本以室内集体教学为主,为了拓宽幼儿的音乐空间,我园尝试开展户外音乐区,让幼儿在一个空间广阔、材料丰富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墙与敲击棒,与同伴一起进行户外音乐游戏,以此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创造力、表现力等音乐素养。
        一、创设户外音乐墙——激发幼儿兴趣
1、创设“音乐墙”与幼儿共处
        陈鹤琴先生很早发现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对儿童的重要性,他说:“幼稚园应该有音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需引导儿童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地与环境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能力。”我园通过前期教师观察、讨论、研究,后期教师分工、采购、收集,如锅碗瓢盆、搓衣板、各种长短的钢管、PVC管、奶粉罐等,再通过分类、筛选、加工和粉刷装饰相应材料并上墙,合理设置户外音乐墙,形成六大块内容:水管联欢、木乐声声、旋转竹林、鼓声飞扬、瓷乐声声、厨房音乐会。最后投放不同类型不同材质的敲击棒(架子鼓棒、调羹、木质小锣槌、玻璃棒、饭勺等)供幼儿自主选择。视觉上:彩虹斑斓的PVC管,望眼蓝白的青花瓷系列,精心装饰的锅碗瓢盆等;听觉上:迷人天籁的强弱音质,回声荡漾的清脆音色等。这无不吸引着幼儿的目光,汇聚着孩子的向往。
        2、开放“音乐墙”与幼儿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譬如每天来园、餐后、离园时播放音乐,那一首首悠扬的歌曲,旋律优美,把幼儿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他们情不自禁地徒手去摸一摸、拍一拍、打一打,抑或是选取所提供的敲击棒去敲打感受。放学了,有的幼儿拉着家长一起敲敲、玩玩,有的幼儿甚至家长一直催促回家了还恋恋不舍,这个墙面敲几下,那个墙面拍打下……户外音乐墙的新鲜环境激发了幼儿极浓厚的兴趣。另外,我还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知悉各个音乐墙面内容,告知注意事项,渗透常规教育,通过体验,让幼儿深入接触户外音乐墙,从而让幼儿更好地进行户外音乐游戏活动。
        二、营造轻松氛围——提供幼儿机会
        《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在户外音乐区里,教师为幼儿营造了安全的环境和心理氛围,让幼儿自主探索,自由玩耍。孩子们在不同区中摸摸、敲敲、打打、玩玩,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参与其中,融入音乐。户外音乐区中,教师会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自由选择音乐墙面和敲击棒,感知不同音乐墙中使用不同工具发出的声音。如活动环节,通过自由体验——感知交流——再次体验——表达表现等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师提供幼儿多个自由活动机会,给予空间,让其进行表达表现。有时人多,敲打节奏快慢轻重不一,出现乱敲或时敲时不敲的情况……教师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将活动时间交给幼儿,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这充分体现了《指南》“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 “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构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发”的精神。
三、穿插情境游戏——促进幼儿体验
1、巧置游戏,情境体验
        情境游戏是创造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使幼儿能够投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游戏方式。

《指南》中提到“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我在户外音乐区中增设情境游戏,寓教于乐,促进幼儿体验。
        在《玩具修理厂》活动中,教师出示瘪了气的小熊充气玩具说:“有一个玩具哭了,你们看,它怎么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呢?”(介绍打气过程),进而引出《玩具修理厂》的音乐歌曲;在《圣诞铃声》活动中,教师说:“今天,圣诞老人给你们送来了好多礼物,我们一起出去找礼物好吗?”引出歌曲《圣诞铃声》……其中,教师要用肢体语言吸引幼儿,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他们可以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理
解、信任与温暖,从而更好融入情境游戏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表现,善于发现幼儿“闪光点”,合理引导,使幼儿的户外音乐游戏兴趣持续激发,更好地促进幼儿体验。
        2、巧妙利用,墙幼互动
        《指南》中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原先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卡一般都是以教具形式出现,而创设了“音乐墙”之后,我们在每个音乐墙面上进行留白,让孩子们根据教学活动中学到的音乐知识,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空白纸上画音符或动物或图形卡片,形成他们创造的节奏型,让孩子们把他们熟悉的歌曲节奏画出来,投放至音乐墙留白处,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音乐墙”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及尝试探索的欲望,巩固了幼儿的音乐知识,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成为幼儿最为喜爱的墙壁。曾听说       过一句话——“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我想这就是很好的印证。环境墙面布置中融入了孩子们的情感,也蕴含了墙幼、师幼、幼幼之间真切情感的交流,它是户外音乐墙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产物。在创设与音乐教育相适应的墙面环境实践中我认识到:墙面布置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布置教室,或者长廊,还应从幼儿园外部墙面出发,增加户外效应,增强音乐活动的趣味和体验。                                  
        四、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幼儿能力   
        1、激兴趣,乐表演
《指南》指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得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乐于表演。而形态、大小、长短不一的敲击棒和能发出悦耳动听的乐器,就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迫不及待想参与表演。如《圣诞铃声》中,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幼儿佩戴腕铃,进行分组节奏表演。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如《船长与船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我们可以把做动作换成两个人一起合作表演,可以怎么合作呢?请幼儿试一试。”当他们的表演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更好地促进师幼、幼幼互动融入表演。在户外音乐区中,教师给予孩子即兴创造表演提供了平台,孩子们会发自内心地表演,而不是机械、呆板地表演。幼儿在这片天地里玩中乐、乐中玩,真正做到乐在其中。
        2、促创编,愿表现
        中、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创编能力,上述“墙幼互动”有提到,如中班《圣诞铃声》活动中,幼儿可以尝试创编不同的节奏,如X X|X X|,XX XX|XX XX|,XX X|XX X|等。这与《指南》中“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的内容吻合。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户外音乐区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
造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版
孙小波(1990-),女,汉族,籍贯浙江慈溪,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宗汉街道星光幼儿园,初级职称,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