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清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教育者也越来越重视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以便研究如何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告状是幼儿常见的日常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萌芽期的社会意识的表现,于教师来说遇到幼儿的告状是是非常普遍而频繁的,有些教师或家长对于幼儿的告状问题缺乏耐心、草率处理。本文要说明的是幼儿告状看似简单,但这是幼儿情感发展的一种表征,如果处理不当,对幼儿内心的成长会产生障碍。教师要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区分对待、耐心分析、认真处理,要严中爱、慈威并施、加强沟通,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告状行为 产生原因 应对策略
幼儿园的老师感触最深的是,那些天使般天真烂漫的幼儿每天琐事不断——“事儿多”,不停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告状。告状是幼儿萌芽期的社会行为的表现,老师要正确对待告状行为与被告状行为,将之区分判断并正确处理,循循善诱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良好品格。
一、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心理因素
在相关的心理学文献中,对幼儿心理成长有着专门的研究,幼儿告状行为就是研究对象之一。幼儿常常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动作,是由于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首先,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让大人关注自己,吸引大人的注意;其次,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再者,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是处于独自社会行为,不明白分享与合作,以自我为中心较多,幼儿不太明白如何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不知道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而导致产生了告状行为。换一种说法,告状就是幼儿社会化萌芽状态的一种表征形式。
2.幼儿教师因素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极大的,首先,幼儿有着极强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榜样及模仿对象,教师的为人处事及行为准则都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格、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很多幼儿爱告状,都是缘自教师对幼儿的引导方式不够正确,缺少关注,幼儿需要的是从情感上的感化,而不是批评说教。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幼儿告状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受不同情境与心理因素影响,例举如下几种类型:
1.求助型的告状
求助型告状最常见的是幼儿受到了同伴的攻击或权利被侵犯时,向老师或家长求助保护自己,为自己争取权益。因为在幼儿园里幼儿会把老师当作“亲人”,乞盼老师能够保护自己。这类告状行为通常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上发生,幼儿也会在教师或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后积累相应的经验。
2.检举型的告状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道德、是非观念处于萌芽状态时,幼儿常常发生检举型的告状。当幼儿发现了其他同伴有不良行为,如不听老师指挥动别人的玩具、将鞋子放在桌上、不听课讲话等行为,幼儿为了维护规则会向老师报告,让大家都能遵守规则。
3.表现型的告状
有些幼儿告状的目的是因为有“出风头”的性格,具有较强的表现意识,想以此得到老师的表扬,获取更多的关注。
4.试探型的告状
试探型告状是指幼儿发现老师禁止做的事情而有的幼儿做了,他们会向老师告状,试探老师的态度,如果老师是不在意的态度,那么他们就会模仿那些幼儿做一样的事。例如,老师告诉班上的小朋友上课时不能去玩区域的玩具,而有个小朋友偷偷地去玩玩具,有小朋友立刻告状,可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也就没有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班上多个孩子上课都会偷偷去玩玩具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鼓励幼儿独立处理问题
当幼儿的年龄逐渐增长,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幼儿告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要学会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例如:在玩区域时,幼儿会因为抢同一件玩具起争执,没有抢到的就会找老师告状。这时老师不能生气不理会或是偏袒一方,要把问题抛给幼儿,只有一个玩具,怎样能做到让两个人都可以玩呢?这时,幼儿会自己思考与协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幼儿具有分享的意识
现代社会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都受到大人们无尽的宠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分享,不会为他人考虑,因此与同伴相处常常发生争抢、抱怨。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友爱的生活空间,让孩子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体验分享、学会谦让。教师要抓住日常生成的教育契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树立榜样,促进幼儿道德萌芽的产生。
3.以游戏为契机解决冲突
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游戏,把幼儿在生活中所会发生的冲突都罗列出来,和幼儿一起商量该怎么解决,怎样处理才是正确的。然后进行角色游戏,将起冲突的场景与解决问题的场景进行表演,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方法。还可以设置一些冲突游戏场景,然后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告状就少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师给予幼儿平等的关爱与鼓励
每个幼儿都有爱表现自己的一面,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有时当教师过多提问一个小朋友而忽略到其他小朋友时,他们就会从心里表现出一种不满意不开心的状态,幼儿就会过多注意被提问小朋友的一些行为,一旦这个小朋友做出什么不对的行为时,其他幼儿就会立刻向老师告状从而得到一种心里快感。所以,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幼儿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每一位幼儿的心声。为了减少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提问几个幼儿问题,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并且给予肯定的表扬。幼儿进步的动力源泉就是表现自己获得肯定,只要是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他们就乐于去做。
总之,幼儿的告状行为其时是幼儿在特定年龄下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分辨事物、处分纠纷能力提升,告状行为次数就会有所减少。教师要耐心与爱心去帮助幼儿,采用合适的教导方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正面引导,促成幼儿正确是否观念的形成,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俊平.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知识文库.2020(19):179,181
【2】朱桑丽.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J]. 科学咨询.2020(10):191
【3】杨忠忠.幼儿告状行的成因及指导策略研究[J].新智慧. 2020(21):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