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娟
隆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广西 南宁 532700
摘要:特殊教育是社会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持弱势群体、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具备突出地位。生活数学教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对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本文据此进行了论述和研讨,提出了几种特殊教育中生活数学教学有效推进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学活动产生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生活场景;例证教学;联系实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形成与生活的有效联系,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中,如何循着“理论联系实际”路径,推进生活数学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数学教师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各方想协调与帮助。要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数学教学要突出知识点应用的指向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兴趣,确保学生可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在思维拓展和知识摄取中形成生活化感知,确保数学素养日益丰盈。为此,对生活数学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无疑是极为必要的。
1、设置生活化场景,提升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中,立足于生活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巧妙设置生活场景,将数字知识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生活化场景、情境有效联结,可以消除数学知识带来了的“神秘感和压迫感”,最大限度的消解低智力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层次。尤其是面对许多来自农村且没有经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导入生活化场景,可以提升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数学思维情景中,形成数学直观感知意识。
将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点与课本中的内容相联系,在课堂中设计互动情境、模拟场景、演示情景等,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氛围,提升理解和思考的准确度。在生活数学教学中,切忌采用“滔滔不绝讲述式”的教学方法,要尽可能运用直观明了的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在舒适、易于理解的氛围中开展思考与学习。
如,在特教沪教版第九册教学中,在讲到认识数字11时,学生很难理解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11,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让培智学生明白11为什么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才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数字11含义。显然,通过生活化场景的设置,数学知识能够以最直观、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存在智力缺陷的学生也可以慢慢进入到生活化数学情境中,进而逐步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形成数学感知与应用能力。
2、巧用例证教学,调动学生的数学动手意识
数学是一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目,教学中必须通过大量的案例、事例才能更好的加以解读,借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忽视例证教学的重要性。
尤其是结合学生们较为数学的生活案例及事例,将其与数学知识点有效联结,就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降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可以巧妙的把数学问题转变为生活问题,确保教学立体高效。此外,要密切联系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状态,将调动学生们的动手意识和能力作为培养重点,让学生在动手中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特教沪教版第九册的“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单位作为数字的结尾,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通过将数字加减法与具体的生活化实物单位相结合,能够提升例证效果,帮助学生们理解。此外,还可以用火柴棒、粉笔等作为道具,让学生们自己摆一摆、数一数,开展加减法动手操作。以类似的方法为依托,例证教学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可以得到有效运用,学生可以在较为轻松自在的状态中动手操作、亲身感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以动手的操作、感受为起点,生活数学教学可以产生更积极的实践效果,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更重要的是,例证的列举和剖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动手操作行为,都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慢慢的进入到数学场景中,逐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多说多问
面对特殊教育中的生活数学教学课程,巧妙设计内容,通过生活化的细分和切分,找到最适宜特殊学生的特殊教学路径,需要教师细心思考、耐心操作。尤其是将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数学教学情节、数据、解答方法的调整特色,将其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关注的“事物”勾连起来,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难度,提升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简化。如,在“厚与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中选取自己熟悉的例子,进行直接对比,得出厚与薄的直观认知,然后与课本知识进行比对,加深理解。
再如,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认识。比如学生平时去超市观察商品的价格标签,可以形成对数字的直观感知,了解数字在商品定价中运用;此外,让学生用计算器操作加减法,可以形成对数字的听觉和视觉感知,形成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要千方百计引导有智力缺陷的学生多听、多说、多问、多沟通,在交流互动中形成数学思维,掌握知识点的思维模式,形成生活化数学思考和应用的好习惯。如,有些学生天生就口齿不清、思维不流畅,同时也很排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面对这类学生,老师要保持耐心,引导他们逐步打开心结,通过数学游戏、互动演示等办法,激发他们开口说、积极互动的意愿,让数学知识成为调动他们情绪的“引子”。在日复一日的引导和激励中,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其多问多说的欲望,确保生活数学教学不断深化。
4、结语
总之,在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数学教学中,面对学生们的特殊状况和实际需求,应切实转变思路,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确保教学更为直观简易,更具吸引力。要巧设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欲望;同时,要分解教学内容和环节,密切与生活的关联,引发学生们多问多说的积极性;要突出例证教学与实操教学价值,确保学生以生活思维开展数学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进而为其更好成长及未来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 曾荣秀.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3
[2] 赵琴凤.探究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应用[J].数码设计(上),2019,(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