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大学体育中的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彭艳霞
[导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开展。
        彭艳霞
        江汉大学 430056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开展。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此期间的“立德树人”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家蔡元培1912年就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可见,体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完全人格过程中处在首要地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理应在“立德树人”中起到应有作用。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立德树人”在大学体育中的实践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体育;实践探究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提出,“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中应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而体育课从幼儿园直至大学是伴随人生最长的教育过程,在担负提升国民身体素质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分别指出“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中的使命和任务,强调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应用型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总之,“立德树人”在当代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代表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认知。“德”通常和道、品、行等词语连接起来用,来展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的“德”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立德”表达的是人们对“真、善、美”向往和趋同,它强调的是实践过程,通过行为实践来达到目的,是动态的过程。“树人”最早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际,某如树谷;十年之际,某如树林;终身之际,某如树人。”由于树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化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代哲学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里讲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树人”这一理念在现代最好的解释。
二、大学体育立德树人发展现状
        (一)德性教育精神懈怠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阐明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德“立身、立学、施教”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宗旨,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务,其在“言行举止”上都是正能量价值观的取向,高校体育教师“身体话语”和“德性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现实中既具备“授业”又具备“传道”的老师不多,在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太过重视技能的学习,并未涉及德育教育;有些年轻老师生活压力大,致使其丧失了对工作的信仰和激情,也有些老师德育认识不足,觉得是其他老师的事情。在工作中针对德育,部分体育老师表现“松懈懒散”,也可以认为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懈怠。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知识储备限制教师德育教育传授。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和过程指向发生偏离,影响教育实践。三是相关教辅人员德育培养意识淡薄,影响了德育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播种培育。
        (二)学习主体性角色的“缺位”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与大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缺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存在聊天、走神、看手机等情形。二是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需要给个大大的问号。三是主动授课与被动学习间的矛盾,课堂整体存在老师与学生“应答、应对”的病态呈现。学生没有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只是一种行为主义形式的存在,停留在机械被动型课堂形式上。其主要原因有:(1)动力和思维缺位。学生学习成为一项被迫的苦差事、内驱力不足。学生思维不足将缺乏智力劳动量、质疑和批判性。(2)注入式教学、照本宣科等。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受教育主体,抹杀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进步。
三、“立德树人”在大学体育中的实践探究
        (一)“立德树人”应贯穿体育课始终
        当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突出教授大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突出体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人”功能,这会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不完整。再加上教育部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有明确规定,因此,部分学校甚至把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立德树人”的功效。现阶段,需要扭转上述问题,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体育课始终。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体育课程一般是每周2节课90分钟。多数学生只有在体育课堂上参加体育活动,课余时间大都在玩游戏忽略了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90分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教学
        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中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内容,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与教学评价相统一。教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组织形式的德育落脚点,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把体育知识技能学习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培养相互融合、渗透,让学生浸润式体验和感受教育,进而潜移默化地实践于学习和生活中。体育教学要在基本技能动作教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课内课外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磨炼意志,面对不同情况学会解决问题,在实践学习中成长。
        (三)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立德育共同体
        高校体育文化会对受众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展现,具体包括价值观、运动观、健康观等,这些指明了高校体育的方向。其次是在学校管理层面的展现,包括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策划的体育赛事,以及校园体育氛围、体育活跃度、等。基于此,高校教育应着力挖掘体育文化中所具备的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的精神品质,重视体育文化建设。高校教育的目标导向是引导学生成为德体兼修的祖国建设者,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社会归属感。
        (四)着力彰显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特质
        高等教育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级阶段。高等教育主要面向于专业人才培养,为各类岗位提供人才支持。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各个学科育人的总目标,体育学也不例外。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元素,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9]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为健康人格提供物质基础。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处处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育对拓展思维、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等精神品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通过育体进而全面育人。大学体育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特质,应着力彰显大学体育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有地位,发挥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五)优化教学形式
        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对话方式合理的转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立体化的话语图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学生们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应该重视这一重要元素的合理利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将此作为重要的线索,制定出符合当代学生信息接收途径、话语表达的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优化实际的教育成果。需丰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坚持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确保思政建设更加的稳定,实现和体育课程的完美融合,在达成思政建设目标的同时,也能符合既定的课堂计划,促使思政隐性教育价值体现出来。应该让课程教学实践利用到位,构建起合理化的专业课程延展课堂,由此保证课堂教学的形式不断丰富,促使学生们积极的接受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稳步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落实好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果更加的显著,确保学生们可以运用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回报社会。
        (六)围绕立德树人主线,提高融合育人认识
        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高的统一性。首先二者的教育对象具有统一性,受众均为高校大学生,受众群体较为一致,更容易取得教育的效果。其次二者教育目标具有统一性,体育的目标是培养体质良好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兼修的人,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信念坚定、价值观正确的社会建设者,引导学生涵养广阔的家国情怀,从二者培养教育人的目标和过程来看都具备着长期、稳定等特点,都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且相互支持。再次二者教育影响因素具有统一性,高校教育的开展与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其中高校体育挖掘体育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内涵性功能,助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将国家意志、社会公德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为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环境保障。最后二者的教育方式具有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成体系的理论,而高校体育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的形式通过参与主体的亲身经历或者生命的感悟,两者相互补充统一,共同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结束语
        大学教育“立德树人”是一个动态的教育实践过程。体育在“立德树人”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理应发挥其应有功能。大学教育需要利用体育教育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德行”,塑造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由于体育的独特性,大学体育的“立德树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大学体育除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以外,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以课外跑步为抓手,让大学生在跑步实践中树立价值观,强健身体,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增加团队性的运动竞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拥有英勇顽强、团结协作、强烈的责任心等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9):74-76.
[2]于强,王潇寒.立德树人教育观下的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培养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9):26-27.
[3]吉玉良.“一体两翼三融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与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践行[J].运动精品,2020,39(09):5-6+8.
[4]王晓梅,欧阳博文,陈泓冰.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55.
[5]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04):7-13.
[6]冯娇娇,李艳茹.“立德树人”思想下对我国体育与德育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7):139-140+143.
[7]朱镜松.上海市大学生体育道德建设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8]王修雯,郭汶博,李会明.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体育课程创新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