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中语音教学法——以汉字词核心重音为例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黄琦姗
[导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在一系列的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容易忽视读音的重要性。
        黄琦姗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华文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摘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在一系列的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容易忽视读音的重要性。究其原因,除了针对知识点进行的取大舍小这一策略,还有就是对汉语中存在的轻音、重音、语流音变现象的不够重视,这几点通常容易造成学习者出现洋腔洋调的现象。本文辅佐权威教学法著作,试探讨重音教学法在汉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普及可能,并辅佐已面世的教材进行模拟教案写作,探讨重音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字 教学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轻音 重音 语流音变
        
        语言总是属于一定的社会或民族的,汉民族所属的语言是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即普通话,也叫华语、中文,它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有两种基本思路,即音素教学法和语流教学法,而语音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中容易受到忽视,往往汉语语音教学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可能是由于对学生要求的降低,可能是学习时长不够,也有可能是教师自身的问题。
         汉语既分声母、韵母,在声母中又分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以及零声母这一特殊现象;而在韵母中,又可将其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其中“韵腹”是汉语整体音节中必须存在的部分;声母、韵母的搭配更谨遵中国传统语音学中的四呼定义;最后再由声调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汉语音节。
        所以,大量的语音练习是必要的,而对教师普通话的高要求性也是必须的。语音教学阶段必须打好语音基础,初期阶段的语音教学更是以模仿、齐读和大量复读的训练为主。而学生在机械性复读中容易产生枯燥感,需要教师将课堂呈现以一种更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汉语声调、语流音变等技巧,培养学生的语音感。
        一、权威著作中关于语音教学的方法
        听说读写技能的掌握是检验一门语言是否学好的标准,在语言教学中,知识的讲解次于技能的培养,训练是必不可少且主要开展的环节,教师的强化,通常是正面强化,即纠正学生的读音可以起到一种鼓励和纠错的作用,但这里仍对纠错的度有一个严格的要求。纠错可以辅以示范和模仿,但也需要尽量启发学生使其达到自己纠正的目的。在班级教学中抓普遍难点,在个体教学中却要关注其特殊困难点。
        比如,有经验的教师会选择先鼓励学生自己试读而非带读,最后再依教师的评价进行打分。汉语拼音化使得拉丁文字得以辅助更多的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学习汉语,而相当一部分国家的人由于自身就有拼读音节的经验,在初次接触拼音时会有自行先拼读的习惯,自行拼读可以巩固学习者学习拼音的经验,也能增加汉语学习者的信心。
        在周健的《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52例》中,列举了十五种语音教学的基本方法,其中,可以认为图表法、示范法、手势法、吹纸法、听辨法为最方便实施,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图表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中的应用将在此做具体说明: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由一个方块字记录,一个音节至多只能有4个音素,多数音节由声母和。韵母共同构成,一个音节可以没有声母,但一定存在韵母中的韵腹部分。普通话语音中共有2.个辅音,其中有21个可以充当声母。普通话语音共有10个元音,其中有8个元音可以独立作韵母自成音节。


        声母与韵母的结合遵循四呼的规则,则图表法可以在教师随意给出一个汉字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拼音的一类规则形成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对于该类音节的汉字不会有陌生化的感觉,培养学生们对汉字拼音的拼读感,视觉与听觉相配合是最直观的学习模式。
        在周健先生给出的示例中,有推荐将声母与韵母分成两部分,记录在卡片的正反面,在教师给出一个汉字后,让手持声母的男同学与手持韵母的女同学共同完成汉字的拼读,并采用轮流举卡的模式,以期达到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该学习活动中,而每位学生也都能很好地掌握汉字的声母韵母拼读。
        相关的语音教学模板在汉字拼读区域已经进行了详细罗列,在此不再赘述,不难发现的是,大部分的语音教学更倾向在初级学习阶段详细语音教学,由于短语、短句的便于操作性,在相当一部分的教材中承担了初级课文的文本,但在观摩许多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视频中,也有许多中高级教学者在课堂上忽视了中文整段语流的音变现象,导致了学生出现许多例如声调偏误、音强偏误,而教师并不加以强调,实在可惜。
        二、从汉语的韵律形态出发论语句中的轻重音现象
        在王丽娟所著的《汉语的韵律形态》一书中,她提到了:“……汉语缺乏的只是印欧语常见的屈折形态,但汉语绝不是没有形态,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基于汉语的语言类型认识汉语中用以标记语法功能的‘语音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本族人使用汉字进行对话时,整段对话并不需要刻意强调某一词的音强来达到交流目的,但这一结果是建立在双方处于同一个语篇背景下的,如果在对话中,始发者对于整句话中某一词的重音出现弱化或是误读,那么对方会对信息的接收产生偏差,而始发者也就不能得到本人所需要的信息,通常就会产生再解释的局面。
        再者,汉语中存在轻声现象是普遍认可的理论,这也是产生类词缀、真词缀现象的条件之一,而“轻”与“重”向来是对立依存的关系,“相对轻重论”也是一则大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可是在教学中,往往存在重音模糊,甚至字字重音的教学现象,这是因为汉字的重音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冯胜利(2000)认为,汉语的结构分析也与语音脱不了干系,其中的语音为广义所属,其中包含了重音(stress),轻重(strong-weak)等韵律现象,这一点对汉语教学中的重音教学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三、汉字词核心重音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中,对于汉字拼音的注释皆采用了语流音变后的声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发现汉字在一个话轮中出现的语音变换形式,也能让学生们在机械的模仿操练时形成有意识的“第二读法”,即对汉字语音存在一种韵律规范,这一规范和传统句法理论互相杂糅,形成一种标准、地道的普通话。
        轻音、变调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也更需要将整句汉语中所需要呈现给接收者,即倾听对象的信息,以及想要通过该句话能够接受哪些信息进行重音筛选,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汉字读音的规律,为之后的语法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如龙,陈瑶.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J].学术研究,2015(03):132-135+2.
[2]李如龙.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3):1-10.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J].学术界,2000(01):100-123.
[4]潘文,刘晓青.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策略研究述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9):1-5+124.
[5]庄会彬,赵璞嵩,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丛书 汉语的双音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6]王丽娟著.汉语韵律语法丛书 汉语的韵律形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