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重庆两江新区鸳鸯小学
摘要:伴随新课改,各科教学都趋于改革态,越来越多新型手段替代了传统授课形式。在小学作文之中融入激励性评价,旨在于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并给予其合理地鼓励,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优化学习成效。而如何有效运用该方法,便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就此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与措施,以期激发该教学法的效能,达到优化目的。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小学作文教学;应用
引言
针对小学生作文教学,尤其是低段年级,其内心敏感,需要激励性评价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正视自己的的优缺点,从而把握写作的正确方法。同时,该教学法也具备科学评价的效能,以达到攻克学习难点,加固知识薄弱处的目标,从而助推学生的进步及写作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意义
在新课标方针下,学科教学更加追求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即是要引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基于小学低段学生,刚刚接纳作文知识,还未掌握有效方法,很容易受到挫折而产生消极心理,故而需要运用激励性评价,来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评议,进而强化他们的学习信心。此外,该教学法亦具备一定的分层化效用,能够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及综合性的评价,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内需,继而使其更加自发地投入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同时,鉴于激励性评价更加倾向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给予其更多的是鼓励和认可,这边促使课堂氛围亦变得活跃、和谐,进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可见,该教学方法对于作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及意义。
二、激励性评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善用激励评语
在小学生心中,教师的表扬就是对自己的认可,而对其内在动力的满足亦承载着关键性作用,为此施教者在评语环节,要注重对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从而起到良好助推效能。这就需要教师不论是在书面或口头评价时,都要注意表达形式,切勿过于激烈,竭力将此环节视为助推学生乘上乐学之舟的波澜,积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总的来说,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从辅助和鼓励的方向出发,并结合他们的真实状况给予合理的评价,以此激发其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譬如,有的学生作文内容有待优化,但是书面整洁、字体规范,老师可以给予如此评语:书写规范,具备良好的写作潜能,期待你可以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亦或是有的学生,虽然作文内容比较新颖,但是书面字迹潦草,可做出以下评语:文章新颖,说明你是个富有创新的孩子,如果配上工整的字迹那就更完美了。通过激励性评语做出合理地评议,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亦能使其意识到自己不足之处,且乐于接受和改正。
(二)发挥肯定评价效用
通常情况下,教师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多是采取分数制,这样的方式尽管简单,但是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致使学生逐渐趋于对分数的追求,即分数高的学生容易骄傲,而分数低的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其次,教师也将评价重点放在分数上,并未展开作文的全面分析,这样的评价很容易存在片面化。故而,教师针对作文内容要采取激励评价机制,扭转以往的评分方式,多加给予肯定,从而激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基于一万个学生有一万个思维方式的特点,教师再做出评价时要注重针对性,诸如,有的学生表达手法运用的非常合理,但是逻辑结构略微薄弱;而有的选材合理,整体内容有所欠缺,为此教师可以实行单项评价方式,即将书面整洁设置为奖励积分鼓励制,文章描写手法新颖设置为评星制度。通过该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充分肯定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能,使其能够明晰自身优缺点,继而促使其竭力发挥自身擅长的部分,以及弥补不足的地方,在此不断的努力下,而优化写作水平。
(三)实现二次或多次评价
实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即是发掘学生的不足点,并帮助其有效解决,故而在该教学中,施教者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予学生评价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学生的作文情况,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弊端,从而帮助他们亦是到该问题,做出良好的纠正。同时,亦要进行二次评级甚至多次评价,继而发挥评价的另一效能,即促使学生在修改中不断优化自身,提高写作能力。譬如,有的学生作文内容偏离了主题,可以先不予其进行评分,而是让学生自己重读和分析,纠正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再交由老师审阅和查看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这种多次评价的方式,真正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同时亦有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继而养成良好的写作及修改习惯。
总结
综上,激励性评价体现了新课标所追求的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故此,该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实施中,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写作内在动态,积极渗入肯定性评价,从而满足小学生的内需,良好维系他们的写作热情,继而优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毅群.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激励性评价探究[J]. 语文天地, 2020(12):47-48.
[2] 吴丽霞.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