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李皎 程世超
[导读] 后勤管理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快速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其管理水平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李皎 程世超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摘要:后勤管理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快速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其管理水平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以往的后勤管理模式和理念都不能快速地去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在实际日常运行保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为后勤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数字经济背景下后勤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为了创新以往后勤保障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后勤服务保障管理服务的现代化作用,树立数字化服务理念,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研究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
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后勤工作而言,需要转变服务理念,保证学生安全的生活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变化,数字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率,并对相应服务体系有效完善,对学生生活所需有效满足。同时,后勤工作也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后勤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创新同育人目标相契合。
一、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教学资源等各方面工作都与日俱增,后勤保障管理工作难度也明显增加。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在高校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自身也具有独特性,集合物业、餐饮、住宿、医疗、运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服务项目,负责管理高校内动力、物业、车队、食堂、特种设备、安保的正常运行,是保证高校教学秩序正常开展的关键。目前从事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与技术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文化程度较低,信息化能力较弱,导致后勤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管理缺乏创新性,管理模式依旧采用陈旧的经验方法进行管理,工作处于被动,主观能动性不强,已不能充足的保障现代化教学秩序。为了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后勤管理模式的自我革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结合已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发展新趋势,如此方能更好推进后勤管理工作服务“育人”中心工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策略
        2.1树立后勤工作数字化管理理念
        数字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是社会分工的再创新,服务发展现代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要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树立数字化管理理念,让广大后勤职工懂得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数字化管理内涵,把数字化管理思想与日常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数字化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在运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和后勤工作文化有机结合。高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者要把数字化管理贯穿于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等深层次管理中,通过培训学习让职工理解数字化管理的思想和要点,通过数字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培养职工仔细、认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及注重细节的习惯。通过日复一日的灌输,让数字化管理理念深植于职工心中,付诸于各项后勤工作中,从而推动后勤工作进一步优化、规范、到位。
        2.2鼓励、呼吁大学生参与校园后勤工作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受众群体,因此在开展校园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也可以适当鼓励、呼吁大学生参与到校园后勤工作之中。在设计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创意设计、不同方面的后勤管理内容。同时,校方还要注意评价、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美观度、可行性、学生满意度,最后明确设计方案。借助上述方式,有利于对学生需求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有效提升,使得校园文化在后勤管理过程中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学生参与校园治理中成长成才。


        2.3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高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实施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化校园管理意识,实现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的双重提高,避免资源浪费,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组建一支素质高、创新精神强、数字化技术突出的教师队伍,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确保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完成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分层次、分批次开展数字化培训工作并进行考核,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后勤建设的优势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熟练掌握数字化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通过“教师转变带动学生转变”促进“师生互变共成长”。
        2.4增强后勤管理队伍工作能力
        高效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内容多、范围广,但高校后勤队伍普遍老龄化严重,而且信息化、技术性不足也导致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不强,工作效率较低。在大数据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共享,使后勤保障服务趋向数字化。数字化后勤工作集成度较高,可以大大的缩减人工投入的成本,工作输出量大,同时可以优化管理制度,使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后勤保障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从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形成无形的“育人”效应。
        2.5提升后勤管理的执行力
        在后勤管理工作精细化过程中提升后勤职工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习惯了传统粗放式管理的领导者认为精细化管理是“吹毛求疵”,部分职工因思想上不习惯接受精准、细致的管理模式,从而导致后勤工作人浮于事,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以此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以后勤工作人员的精细化转变服务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执行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程度,管理者要通过强化精细化培训教育使其形成工作认真、踏实负责、追求精细的思想品质,并形成示范带动“育人”作用。通过规章制度学习、工作流程培训、岗位练兵等手段,提升后勤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能力,严格、标准的精细化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建立各类奖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6构建长效校园管理机制
        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长效校园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校园管理创新,保证校园管理网络安全平稳运行。高职院校现代化后勤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日常后勤管理工作外,还要注重加强对涉及师生学习生活的软硬件开发。后勤管理部门还要承担起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后勤实践课以及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责任,并将后勤管理平台系统引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当中。
结束语:
        新时期的后勤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推出多样化的创新服务,高职院校后勤保障应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使工作方式更加精细,同时服务要创新,以崭新的方式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开展后勤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创新管理方式、管理模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后勤管理水平。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加强相应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慕贤,刘恒,韦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71-76.
[2]廖远兵.高职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现状调查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0(03):12-16.
[3]廖远兵.高职后勤管理服务育人路径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9(12):39-41.
[4]姚春林,刘红.高职院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路径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16-18+30.
[5]张国旗.高职院校后勤工作在服务育人中的融合与渗透[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3):6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