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伊春
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310021
摘要:在诗文中,贺知章真挚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怀思,乡情中承载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贺知章富有才情,诗歌物境、情境、意境兼备;书法开盛唐浪漫先风,呈现出风流倜傥的个性。贺知章的个人情怀与时代与地域密切相关。
关键词:贺知章;乡情;才情;时代
引 言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文课程还应当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古诗是华夏文明里浓缩的精华,“读诗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古诗词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有了自己的感受。
学生学习古诗时,必定要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和诗人。在正式进入古诗学习情景前,了解创作背景事半功倍。本文以贺知章和他的《回乡偶书》、《咏柳》为例,论述诗人贺知章的乡情、才情。
贺知章,字季真,出生于会稽永兴,即现在的浙江萧山,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官至三品,为人亲善,才华出众,为当世重,尤善草书,变化挥洒,意蕴无穷,只是他为人洒脱,不拘纸墨,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受盛唐时期豪迈乐观、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影响,又因其个人经历,贺知章的诗文有其独特的风格,精妙绝伦而又脍炙人口,满怀浪漫主义色彩与盛唐的自信与风采。他的诗文与书法反映的既是个人精神,也是整个盛唐的气象,自此拉开了唐代浪漫主义的序幕。
一、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乡情
据《新唐书·贺知章传》记载:“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533]贺知章少小离家至京都,37岁时考取进士走上仕途,游历宦场五十载,看尽春秋繁华,却不免怀念江南的“二月细柳”。而这深深的思乡情更是聚结在贺老的千古名作《回乡偶书》二首中了,其一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李元洛.弹指之间去来今(外一则)——贺知章《回乡偶书》[J].中华诗词,2011(3):58]列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第一,其辞藻平质,不事雕琢,但生活情趣却跃然纸上,细细品味诗中意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从汉乐府“悲歌可以当弃,远望可以当归”的愁绪到薛道衡的“人归雁落后,思发在花前”的怅惘再到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思怯,离愁和思乡本就是文学史上永开不败的白玫瑰,如何在这洋洋花海中脱颖而出,必是真情所致!“少小离家”对应着下句中的“鬓毛衰”,是贺知章的真实写照。自证圣元年考中进士,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到鬓发苍苍,策名就列,衣锦还乡,这何尝不是岁月催人老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情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是千古名句,妇孺皆知。这两句诗胜在真情和自然,给读者刻画了一幅生动的戏剧化的场景,从与儿时同伴谈话的角度描写,自然亲切,人情味十足,也是游子久别还乡后的通感,与卢象的《还家诗》:“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年少离家时的眷侣亲友却成了归家时的陌路人,由亲致疏,这其中的情感冲突,更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3李元洛.弹指之间去来今(外一则)——贺知章《回乡偶书》[J].中华诗词,2011(3):58]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经典。“离别家乡岁月多”对应着上一首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亦是久居客乡的伤感和世事无常的慨叹,便不免发出“近来人事半消磨”的感叹。[张东华.贺知章的价值:对《回乡偶书》的再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36(2):16]三四句诗人荡开一笔,以景收篇,抛却了人世繁杂,眼收镜湖,还是少年别离时的清波荡漾,而情、而人却已物是人非。这变与不变的对比中,这自己心中的家乡的亲切之感与久别重逢的陌生感交织着扑面而来,叫人心生感慨。
陆游对《回乡偶书》发出这样的感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的感情真挚、朴实又不事雕琢,细腻平淡中见波澜,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6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52]
无论是在为人处事还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上,贺知章都展现出对故乡美好的眷恋和维护。对于年少便离乡的他而言,故乡承载了一份安全感,承载了一份归属感,这些点滴也是贺知章暮年辞官归乡的印刻。
二、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的才情
贺知章晚年担任秘书监一职,主管朝廷文书,诗书才华不言而喻,其作品存世不多,但精品不少。概括来说,贺知章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手法上具有生动传神的诗画意境、精致巧妙的比兴手法等艺术特色。在创作题材上也突破传统,追求新意,题材多样。
贺知章的诗作犹如水墨画,于淡淡笔触中显现出惊厥奥妙,于生活化情景中显示情感的细腻。其诗之妙,妙在情的真切、境的洽和,正如王昌龄的“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1蔡镇楚.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1994(3):22]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一曰物境。清黄叔灿评价《咏柳》:“赋物入妙,语意温柔”。明黄周星《唐诗快》评:“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该诗开篇比兴,“碧玉”来源于南朝乐府诗《碧玉歌》:“碧玉破瓜时”一句,一般用来形容少女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用碧玉来形容二月的柳树,精妙又贴切。二月的柳树还没有完全抽出嫩芽,那时的柳枝柔嫩,临风飘摇,确如“小家碧玉”的婀娜。这一精妙的比喻,给读着创造了春意盎然的意境之美,构思甚妙。“万条垂下绿丝绦”刻画了春柳的生机勃勃、枝叶茂密,而“垂”一字与上文的“碧玉”对应,展现的是柳的动态美。三、四中为整为零,从柳叶切入,细嫩修长的柳叶“不知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妙自天成,化虚为实,将春风喻为剪刀,剪裁出春季的鲜艳和朝气,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季万物复苏的点滴变化。
二曰情境。《送人之军》:“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开篇描绘边地僻远荒凉,与世隔绝,守边战士看见边地流水东归而倍感思家,悲痛肠断。最精彩的是颈联和尾联,借天气与草木的衰变,表达他乡非故乡的伤感。字字真切,似是临行前亲友的嘱托,又似边关战士的常年戍边的感慨。尾联宕开一笔,没有继续离愁的悲伤,而是勉励友人在边塞建功立业,使国家强盛。
“三曰意境”。贺老存诗不多,但句句见其真性情。皎然《诗式》中存留贺知章的断句:“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品读此句时,那个“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醉翁形象跃然纸上。此中意象仅“落花”,但情态描写却生动有趣,以“醉”说明其当时情态;以“颠”说明其当时心态。
结语
《回乡偶书》精巧地运用了生活化的场景与质朴的语言,将千丝万缕的思乡之情化作“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戏谑和怅惘之情,使得人们在论述乡情时,总会感叹这样似曾相识的陌生感和久别故乡而造成的近乡情更怯的隔阂之感,这样“本乡的外来客”中蕴含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尴尬之感,也蕴含着“近来人事半消磨”的落寞之感,这便是贺知章式的乡情。
贺知章有着极高的诗书成就,他的诗被列为“七绝第一”,不无道理,他的诗新妙自得,他的书法潇洒不羁。贺知章的乡情与才情这两种独特的感情和时代相表里,相互辉映。盛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在贺知章作品中有反映,他的作品眼界高远,大气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