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美 陈红梅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要: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修理、设备管理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作为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检修任务。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诊断,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能力培养;
一、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专业课程多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划分,课程内容组织更多出于知识构成考虑,难以体现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足;理论和实践单独教学,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时具有盲目性,实践操作时缺乏理论支撑,学习效果不佳,知识迁移能力不高;学习过程多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缺乏反思总结,且缺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交流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比重中期末理论考试比重过大,过程考核比重轻,很难督促学生在过程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这些问题导致教学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都较难达成,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技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旦遇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往往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二、工程机械电气检修课改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为主旨。在理论知识应用的基础上,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遵循认识规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对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梳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现代工程机械电气、电控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及常用测量仪器;熟悉仪表的基本结构、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在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的基础上,能识别电器元件符号,读懂电气线路原理图,能够分析故障现象,通过正确、合理的诊断及排除方法检修工程机械电气系统。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成效及时调整。在本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物进行实践。教学组织中,通过实践探索、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反思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及技能性的基础上,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注重过程性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将学习任务的工单及考核评价表下发至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要求,教学过程中自觉参与互动、实践等活动,自觉的遵纪守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方式秉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和课程的实质问题上入手,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针对性,并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关的实践经验,使所学理论与现代使用设备相统一。教学中,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时俱进的充分吸收当今先进技术,不断消化并将其引入到教学内容上,让学生了解工程机械先进技术、最新的发展理念及原理,通过现代工程机械的前沿发展技术的知识拓宽学生视眼,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将了解到的最新的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应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所学为所用。同时,由于学生在知识层次、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综合学生情况和课程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按需施教的同时,教学方法上做到因材施教。
(四)强化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拆装、电气设备线路的连接,在教师引导激励下,学生自主对电器的安装位置、结构、工作原理进一步熟悉,基于真实维修情境中的电气故障,能够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诊断方案或排故流程,通过实质性的工作任务,加强其能力培养,缩短对社会的适应期。
改革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要体现在考评中,应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引导学生有效检验学习成果。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突破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束缚才有成功的可能,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加大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比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五)教师团队协作教学
教学成效与课程教师直接相关,教师应切实转变“知识传授者”为“学习组织者”的理念。本课程组建了年龄层次结构化,知识背景多样化的课程教师团队,既有丰富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有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与心理学培训的教师,有熟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年轻教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课程教师团队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做好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同时,根据教师特点,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多人共同开展一门课教学,这样既发挥了教师优势,扬长避短,又可解决学生因审美疲劳,对某一教师授课方式提不起兴趣的情况,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把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的同步进行,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为支柱,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再是教什么学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接受社会全方位教育,从而使所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但这条路还很长,需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活.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袁明新,申燚,王琪.工程导向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42-44.
[3]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4]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5]玉花.谈“电气设备及运行维护”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的初步尝试[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3.2:39-42.
基金项目:基于“三教”的《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课改与实践(2019SK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