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雯
重庆市巴蜀蓝湖郡小学 重庆市 404100
摘要:师生人际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所形成的以认识、情感和行为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包含师生间相互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相互的满意或不满意,依恋或疏离,喜欢或厌恶等心理体验;以及由认识和情感相结合而导出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外显行为。[2]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促进了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对教师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加对工作的激情,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以及课堂纪律的管理。对学生来说,赋予了安全感,更易接受教师的教导,有利于学业的进步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师生关系,对策研究
一、农村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理想化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存在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深入了解,关系比较疏远。
(一)农村师生距离有待拉近
现在的学生对教师仍存在亲而不随,敬而不畏[3]的态度。学生只是表面上亲近老师,某些学生对于教师的服从只是行为上的服从,心里却不理解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学生心灵上缺少了理解,难以从心里亲近教师。课后学生有什么课业上的问题,也是极少会向教师寻求帮助 表明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师生距离有待拉近。
(二)农村师生之间互动模式简单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对教师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言听计从,师生地位差异悬殊大。对于教师的任何决定,学生一般不会提出任何异议,教师的一切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某些教师心中也慢慢失去了平等观念,自然的继承了传统教学观念,态度强硬,行为霸道。
(三)农村师生之间交流较少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采用教授法,部分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在行为上没有任何交流,教师独白式的行为支配和规定了学生的行为。[5]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授课形式的单一性约束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的能力与动手能力,减少了学生向教师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同时减少了与教师、同学课堂活动交流的机会。这种缺乏沟通交流的教学方式造成了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中减少了与学生的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强压下的权威与无力苍白的言教。显然现实中师生间建立的联系是缺乏交流的,也难被学生认同与接受。
二、农村小学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成因
对于问题的出现,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不能片面的看待,要从形成问题的原因出发,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去解决。
(一)农村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服务于学生,而不是学生听命于教师。新青年教师作为农村师资的后备主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农村学校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对陈旧思想的沿袭导致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机械化,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管理上的绝对权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主导者,而不是引导者,并且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知识、书本、课堂,忽视每个学生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其身心发展也需要引导灌输。除此之外,当教师做决策时,很少或几乎不与学生商量,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太小,所以最终决定基本遵循教师自身的意愿。农村小学教师正是缺失了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尊重学生想法的观念,才导致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专制与独裁。
(二)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改进
从教学观念来看,新课程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而农村教师并未落到实处,虽然近年来农村小学新青年教师力量的持续补充,使得农村小学教师群体渐渐走出了老龄化、学历低的困境,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彻底转变。新教师的观念被老教师的观念所同化,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关注知识传授、教学教法结果的观念在农村盛行。教师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促使了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威严教风形成,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的鸿沟,同时也让校园丧失了一些欢声笑语。
(三)农村教学模式单一
农村教学长期处于单调的循环模式,不开展课外教育活动,无法让更多小学生去发现、培养并发展自己的情感与能力,失去了师生间室外互动这一重要环节,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农村学生很少主动与教师交流
当教师提问题时,部分学生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是会在座位上小声说出答案,其实学生心里是想回答教师问题的,只是不善于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更有甚者在座位上回答的得很好,但是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怯场了,什么都说不出来,导致课堂上交流的缺失,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做不到最准确的反馈。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并且几乎都是隔代教育。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和学生的不同,交流便出现了断层,出现问题时,学生没有很好的倾诉者,只能什么事都藏在心里,长期以来,使得学生不愿与外界交流,把最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甚至心里对于他人有抵触情绪。
三、改善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对策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制定了以下几条策略来改进小学师生关系。
(一)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素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两种人的共同建立的,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自身传统式权威的身份,用朋友的语气去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表达出最真实的自己。这样循序渐进的交流使学生活跃起来,并且在交流时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心中所想。
(二)改进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及时开导学生,让其身心能健康的发展,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做出解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努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条件,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三)增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带动学生,让整个班级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自我,对教师敞开心扉。
(四)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思想、行为及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及时肯定表扬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及时开导和化解其消极不良的一面,主动定期的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五)加强家校合作
俗话说“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和教师之间应该加强联系,共同商量得出孩子的具体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国军, 王亚军. 农村小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127-130.
[2]韩静. 关于沧州市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7(001):91-93.